艺术世界 2016年7月309 期
好画

艺术世界|策划
栾志超、陈冰雨 | 责编
 
即使我们对绘画作为一个整体缺乏有效的讨论,但个体的画家却一直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视野。他们的创作在主题及方法上的特征,以及他们在每一次个展中对阶段性创作及思考的呈现,都更为丰富多面和形象化地塑造出他们的艺术家形象及日常创作实践。本期长读的架构在某种程度上和本期所谈及的七位艺术家的创作一样,是在自我怀疑、自我证反、自我试错中进行的,从各种并置与拼贴、覆盖与删除到挥就与踌躇,最终才有了和七位艺术家极为个体化的采访内容及风格。七位在各个面向上都迥然不同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采访文字及作品图绘了绘画与一个更为广义的文化及视觉层面发生的交织,为诸多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参照。这些问题并不是以抽象话语的方式在本期长读中得到呈现或给予回应,而是通过对创作的描述以及自我的反思构成了振荡。
[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劳森伯格在中国

劳森伯格在中国,而《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不在

劳森伯根在中国

中国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6 年 5 月 4 日 — 8 月 21 日


展览现场图,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图片提供

 

(刘希言|文)近几年有一类比较新颖的展览策划在中国兴起——上世纪中叶和下半叶的欧美艺术、电影、政治等 领域的大师在中国——这类展览从题目就可见一斑,即探讨该大师与中国的相互影响。展览内容以大师拍摄中国的 照片、中国元素作品、在中国的交往为主。这类展览一经 推出,基本都会获得优良口碑,从大师作品中发现中国符号, 从展览研究中发现中国对大师影响之深,一定程度上满足 了国人文化自觉的需求。但事实上,就当时的实际国情而言, 来往中国的各类大师多为文化访问或旅途中转,不少交流仅是短暂留影。

即便如此,“劳森伯格在中国”并不能被简单地纳入这个套路。1985 年,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ROCI” 开拓了一批当时的中国先锋派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认知视野。在两次中国行之后,劳森伯格还创作了“中国夏宫” 这组其艺术生涯相对少见的摄影作品。可以说,和其他大师相比,劳森伯格与中国艺术界的渊源颇深,并值得在 30 年后再次进行琢磨。在初悉展览信息时,相信不少人会以 为展览将深入挖掘劳森伯格的中国元素、中国渊源,并可能以当时中国艺术家的回顾、作品研究为辅佐。但从实际展出作品来,展览的主体是劳森伯格 1981 年起创作了 17 年的巨制《四分之一英里画作》,1985 年“ROCI 中国” 展览的文本资料和“中国夏宫”摄影组成的部分仅占了一 个非常小的比重。

抛开“在中国”这个包袱,《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以下简称《四》)的展出是相当成功的,以首联上指向两个方向的手指为灵感,将这件长达 305 米(该长度包含雕塑装 置的延展长度)的作品以首尾相接的方式环状展出,观者 可从正向或逆向徐徐观看。正向以时间顺序洞悉劳森伯格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不同主题、创作方式和媒材,这些主题 包括交通、生活、运动、报纸、消费等,创作方式和材料 包括转印、丝网印刷、纺织品拼接、纸板箱、铜板酸蚀、 废弃物品组合等;逆向以各种元素为主,因由劳森伯格的创作不受线性时间束缚和完全的开放性,可探究每一联与 每一联中某些元素的诙谐关系,完成不同个体的独特体验。 包括劳森伯格本人,都认可《四》是一件具有回顾性的作品,这件作品像是日记一样,记录了劳森伯格在艺术创作 过程中的各种关键词,譬如第 62-65 联的“纸板箱”、第 130-134 联的“过剩”装置等等;同时,《四》还结合了 劳森伯格在世界巡展中收获的新经历,ROCI 计划中各国 的文化符号以丝网印刷的形式在作品后段中不断出现,譬如第 182 联下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壁画人物形象,还有来自 中国、埃及等地的街道杂音也出现在现场。

除了对自身艺术的记录之外,《四》也是劳森伯格将艺术 与生活结合这一理念的产物。在整个艺术生涯,劳森伯格 不断地探讨和实践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可能,他反复提炼 生活中的各种物件、信息进行组合、重复和拼贴,在第 41-61 和 67、68、74 联中,劳森伯格以自己的亲友为蓝本, 创作了他自己的“兵团”。“兵团”中的每一联都是一个 真实人物,他们躺在画布上被劳森伯格勾勒出轮廓,代表 他们的各种图像印在轮廓周围,这其中也包括劳森伯格本 人的“自画像”(第 59 联)。另一方面,《四》中也体 现了劳森伯格对于艺术社会参与性的强调,从作品本身来 说,《四》是一件全球性参与的作品,世界范围内的文化 元素在其中体现;从观者观看来说,作品中时常出现一些 反射或镜面的元素,让观者在其中不断地流连和找寻不同 的观看角度以参与到作品中,与作品对话呼应来完整作品。 在第 66 联前,甚至还有一条让公众停留的椅子装置。可 以说,对没有接触过劳森伯格的中国观众,以《四》为开端,可全面、通透地去认识贯穿劳森伯格一生创作的重要词语。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劳森伯格与中国的关系梳理如下:1982 年,劳森伯格在洛杉矶双子星版画出版公司的协助下,来 到安徽泾县一家传统造纸厂进行创作,后来完成了《七个字》 系列。在此期间与造纸厂的交往经历,使劳森伯格开始构 思流动的国际合作概念,这后来成为 1985 年开始的 ROCI (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 海外巡展计划,中国站是十站巡展中的第四站,在中国的北京和拉萨展出。在北京期间,劳森伯格和当时中国的无名画 会中的先锋画家有过多次交流,因由文化差异,他们就一 些艺术问题或认同或冲突,但无可否认“ROCI 中国”展 览必然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笔。

这样看来,“ROCI 中国”展览,甚至是中国,和展览主体《四》这件作品之间可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与 ROCI 其他九 站一样,它们仅作为多样文化图像的一部分出现在《四》 中。《四》是一件题目的灵感来自美国、不受单一因素影响、 在美国完成的作品。这个现实存在着实让展览有一种文不 对题之感。当然也可以乐观地说,我们仍可从《四》中发 现不少中国元素,甚至《四》的尾联还是以西藏元素结束, 对展览题目的解读也仅仅是“劳森伯格在中国的又一个展 览”的缩写。但事实上,就展览内容来说,《四》的本体 内涵和展示呈现充分丰富和完整,在世界艺术史日益开放的 大语境下,一部分中国观众也不需要中国联系来强化对劳森 伯格的认识。作为一个研究性的展览,实则在策划上大可不 必走“大师在中国”这样的套路,不若再进一步对《四》进 行深度剖析,将这部鸿篇巨制更为全面和纯粹地推给中国。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