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雨|采访
“姐夫拍”创造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艺术品交易模式,利用微信平台重新梳理艺术圈的信息流和关系链,借助“阿特姐夫”自媒体品牌凝聚线上、线下影响力,将当代艺术行业的藏家、经纪人、画廊及拍卖行从业者、艺术媒体人等聚集在微信群中,在传统拍卖模式基础上做出合适微信用户行为和需求的微创新,每天以无底价形式竞拍价位适中的当代艺术精品。除微信拍卖之外,还推出了免费的“◎阿特小报”和收费的“ArtJeffClub 拍卖直播”会员服务。
姐夫拍
平台:微信订阅号、微信群
专业指数:5 星
大众指数:0 星
特色:利用微信灵活即时的通讯平台和强关系的人际圈进行艺术品微拍
订阅户数量:6000+
微信群人数:1200
成交次数:约600次
最高拍卖作品及成交价(各列三项):
2016 年 3 月 28 日,35.8 万元落槌,草间弥生,《蝶》亚克力画布,15.8x22.7cm,1990
2014 年 8 月 8 日,35.2 万元落槌,袁远,《雨》,布面油画,215x100cm,2012
2015 年 5 月 10 日,25 万元落槌,李津,《窗前》,纸本彩墨,138.4x69.5cm(约8.83平尺),1998
起步时间:2014 年 2 月 14 日
竞争对手:目前没有竞争对手,姐夫拍弥补了艺术市场中原有的一个空缺
资金来源:自有资金创业,无融资
收益:拍卖佣金和 ArtJeffClub 拍卖直播群会员费
ArtWorld:作为资深媒体人,请你跟大家谈谈从主编《顶层》杂志到创办“姐夫拍”(ArtJeff)间,你的工作经历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加深的对媒体的认识?
胡湖:我高中和大学算理科背景,读研又跨专业到文科,2001 年上大学后成为互联网用户,大学四年基本都泡在 BBS 里,和今天泡在微信群里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当时做的是版主,现在当的是群主。触网十五年来,专业变了,圈子变了,生活的城市变了,工作也换了三次。如果说有什么没变的,那就是我一直还算是一个对互联网本身保持着好奇心,具备那么一点理科思维和编辑意识的人。而互联网在我眼里,一直就是一个媒体。

阿特姐夫朋友圈
2010 年我正式主编《顶层》杂志,专注于报道和分析当代艺术市场。随后的两年多,既是一个不断深入了解艺术行业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积累对媒体本身思考的过程。做的虽然是艺术媒体,但在选题策划、写作风格、排版设计上,我更多在向主流商业刊物学习。
2010 年也是微博兴起的时间点,我很快意识到微博的媒体属性,更重要的是,微博给纸媒重新划下了一道起跑线,对《顶层》这样的杂志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 2010—2012 年期间,《顶层》杂志的两个微博“@顶层杂志”和“@艺术圈”均做到了在专业艺术领域和泛艺术领域影响力的前列,并开创性地通过微博直播现场拍卖结果,引起业内广泛的关注。微博作为前锋引发和聚焦关注度,杂志作为后盾生产和沉淀深度内容,互为表里,让杂志品牌的影响力最大化。
2012 年底我离开了纸媒,同时加入业内领先的拍卖行和收藏品电商,迎接新的挑战,这个时间点正好是微博衰落、微信崛起,开始进入了自媒体时代。
ArtWorld:请用一句话定义你眼中的“艺术自媒体”。作为艺术行业的媒体工作者,你现在主动持续关注的网站、博客或艺术新媒体有哪些?你是否认为传统媒体有网络新媒体所无法取代的特性?
胡湖:具备独立立场及观点,能持续写作和懂得传播,并对艺术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可以称为艺术自媒体。我理解的艺术自媒体从来就不是一个微信公众帐号,订阅号只是一个流量入口,流量固然关键,但流量的精准转化更关键。艺术行业并不需要很大的流量,因此除了订阅号,朋友圈、微信群都可以作为自媒体的载体和渠道。
我主要关注艺术市场资讯,网站主要关注拍卖行官网、雅昌拍卖数据,博客主要关注artmarketmonitor,订阅号主要关注 Hi 艺术、artnet、天下一叔等等。一味追求关注量,内容标题党、不专业、无下限的订阅号一律不关注。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品质和公信力,网络媒体获取关注度的成本降低,但相应降低的是生产内容和败坏品质的门槛,有品质的艺术网络媒体目前依然非常稀缺。
ArtWorld:请谈谈从开始到现在“姐夫拍”的团队组成和各自分工?
胡湖:“姐夫拍”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团队,我们去年全职 4 个人,目前 3 个人。在网络上的虚拟角色分别对应为阿特姐夫、阿特妹妹、阿特弟弟。其中阿特姐夫是主要的业务征集和拍卖师,阿特妹妹负责客服及一部分拍卖业务,阿特弟弟负责仓储、物流和拍照。我们全职团队中每个人都对应于一个虚拟角色,但又并不仅仅是这个虚拟角色本身,可以身兼多职,也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留出空间。
ArtWorld:“ArtJeff”微信公众号、“◎阿特小报”、你个人的朋友圈以及“ArtJeffClub”微信群这样的架构是一开始你就想到,还是后期完善的?它们在“姐夫拍”的运营中分别承担了哪些角色?有考虑做 APP 吗?
胡湖:是后期逐步完善的,但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都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直到基本想清楚之后才推出。
2012 年微信刚刚推出公众号我就注册了“ArtJeff”这个帐号,我的目标并不是要成为几十万粉丝的大号,而是在一个小众领域里将影响力做深,深度比广度重要得多。在微博时代我做的“@艺术圈”已经达到超过十万的粉丝数,但更有价值的是只有 5 万粉丝的“@顶层杂志”。
因此,我至今没有将主要精力花在公众号上,而是先从微信群和朋友圈入手,朋友圈成为第一道筛选社交关系的屏障。2014 年我就曾经在一篇专栏里写过,朋友圈的大部分都不是朋友。每一个加我微信的人我都要了解基本身份,第一道屏障就会排除掉无关紧要的人,留下的人都与我做的事情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进入微信群是第二道屏障,也是对需求的进一步筛选。到目前我的朋友圈人数也没有达到 5000 人的上限,直到2015年年底,“ArtJeff”订阅号的粉丝才突破 5000,超过我微信通讯录的人数。
最近半年我推出了“◎阿特小报”这个媒体服务,最开始尝试在朋友圈发布,后来发现互动率不错,但问题是无法带来增量。近期重新调整了形式,改成邮件订阅,也故意绕开了微信,以免我所做的所有事情都过度依赖于微信。
至于 APP,想过很多个方向,但目前都没有找到足够能说服我自己的切入点,所以目前还没有计划。
ArtWorld:我看之前对你的采访里,你在“姐夫拍”的运营里十分强调对用户群的精准了解,并由此提供个性化服务,你如何在藏家与买家之间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并逐步精准把握用户喜好?“姐夫拍”筛选所拍艺术品的标准是什么?
胡湖:就像前面说的,通过筛选微信上的社交关系,一层一层筛选用户需求。用户图谱清晰,服务才会精准,供需关系才会稳定。用户喜好可以把握大方向,但无法具体化,我也没有追求过用户喜好的具体化。
姐夫拍筛选艺术品的标准和拍卖行是一样的,我们一直在向一流的拍卖行学习,即便在价位上差距甚远,但在商业规则和规律上是完全相通的。
阿特姐夫买家聊天记录
ArtWorld:“姐夫拍”现在选定的主要是艺术拍卖二级市场,请说说这个市场的中国的现状与特点。
胡湖:中国的艺术品二级市场还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经历过几次暴起暴落之后,急功近利的机会和红利已经基本消失了,未来的趋势是告别暴利,更规范、更稳定,也更垄断,最终会形成和西方差不多的格局。
ArtWorld:回顾过去,从创业到现在,你认为“姐夫拍”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增长点又是如何?
胡湖:第一个阶段是 2014 年第一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尝试和验证微信拍卖这个模式的可行性,增长点来自于以往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个阶段是 2015 年开始独立运营,正式将微信拍卖作为新业务模式,以行业内部为主、外部为辅寻找增量市场,目前及未来几年都处在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应该要逐步跳出微信,目前还在计划中。
ArtWorld: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常常有它的生命周期,像“双飞”“蔷薇”“大咖”等微拍已经不再活跃,你能否简短分析下它们衰落的原因或者“姐夫拍”相对成功的原因?“姐夫拍”现在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它有没有自己长远的发展规划?
胡湖:其他微信群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够商业化,姐夫拍的天花板是被微信拍卖这个形式所局限的,长远来看总有走出微信的这一天。
ArtWorld:从纸媒到现在做新媒体,你的生活状态是否改变?如果你有小孩,会让他在孩童时代就接触手机、电脑或者 iPad 吗?如果要带他进入艺术的世界,你会选择怎样的媒体、空间和方式?
胡湖:我的状态变化不大,我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围绕着信息的整理。以前给纸媒写文章、发微博,现在是给订阅号、小报写文章,再发发朋友圈,核心工作是整理拍品资料。从做纸媒时形成的编辑意识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工作中最趁手的利器。
如果我有小孩,我会让他比较早地接触网络,如果使用互联网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一点上我可以引导。如果要进入艺术世界,还是要在画廊、美术馆多看艺术品,线上的艺术世界有太多噪音。
◎阿特小报 订阅页面
◎阿特小报 Issue.65
胡湖谈热点
1. 互联网用户思维
艺术行业的很多规则和互联网思维是背道而驰的,把互联网思维简单的套用到艺术行业,往往适得其反。在我看来,认清楚艺术行业的本质更重要,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无论是使用还是自己创造和搭建一个互联网服务,都要建立在现成的用户需求上,千万不要去臆想用户需要什么。
2. 互联网 IP
我理解的 IP 是那种长盛不衰、有成熟变现模式、可以带来持续高额回报的知识产权。短期内爆红的东西,大部分无法经历时间的考验,这种不叫 IP,最多叫网红。网红是用来被消费的,消费完了,就很快过气了。IP 的生命跨度比网红大得多,三国演义在中日韩被改编成无数种游戏,西游记改编电影屡屡刷新票房纪录,这才叫 IP。在 IP 这个概念兴起后,很多人回头到历史去找 IP,但未来原创性的 IP 因为版权清晰、延展度高,价值可能更大,但成功难度也更高,对创作的挑战更大。
艺术圈最近也流行说 IP,无非就是把艺术家版权往上面套,也有自媒体认为自己是 IP,我觉得和真正的 IP 相比都太小儿科了。我从没把自己当 IP,也没兴趣去当 IP,我可以算当代艺术市场的一个 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艺术市场的商业模式一直是销售艺术品的所有权,而非版权,艺术行业还远远没有形成成熟的版权代理和销售机制,要走到这一步需要破坏现有的利益结构,难度不低,总的来讲我并不看好艺术行业的IP化。
3. 艺术电商
艺术电商是个坑,我在很多场合讲过很多次,但还是挡不住很多人想往这个坑里跳。现在我也懒得讲了,就让他们跳吧,反正很多钱就是用来被浪费的。
4. 艺术衍生品
艺术衍生品是艺术 IP 变现的主要方式,可能也是唯一方式。由于相对原创艺术品而言价格低廉,往往会给人一种前景广阔,市场无限大的错觉。但实际执行之后就会发现,艺术衍生品从创作、设计、生产到最后的发售,是一个链条非常长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差错,但每个环节目前在国内都没有成熟的配套机制。好的艺术家不多,好的设计师和创意不多,好的生产厂家不多,好的销售渠道不多,导致最后的实施难度非常大。
对于从事艺术衍生品开发和销售的机构,做好每一个环节都是很大的挑战,实际做起来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美好。这里面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就是艺术衍生品虽然价格低廉,但和艺术品一样仍然不是必需品。龙美术馆前两年做鸡缸杯衍生品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但鸡缸杯作为一个话题过去之后,鸡缸杯衍生品的销售必然退热,因为实际生活中喝茶可以有太多选择,绝大部分人并不真的需要一个鸡缸杯来喝茶。
姐夫拍 2014 年数据统计
10 个月:从 2014 年 2 月 14 日成立,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共计 10 个月,每周一按惯例休拍,遇线下当代艺术拍卖会则停拍,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几乎每天都拍。再除去 6 月 24 日到 7 月 23 日因各种原因停拍的三周,实际拍卖天数约为 200 天。
1045 万元:这 200 天的总落槌价为 1045 万元,总上拍件数约 800 件,成交率高达 95%,成交均价约 1.27 万元,夜场成交均价 1.8 万元,单日成交均价约 5 万元。
700 人:由于人数自发增加,“阿特姐夫”拍卖群经历了从 1 个发展到 5 个,在微信群取消人数上限后,又减少到 4 个群,每个群都有自己的定位。4 个群的人数加起来,除少量重合人员,目前总用户数量约 700 人,其中有 194 个买家买到过作品,占总用户量 27.7%。
35.2 万:2014 年最高单价诞生于 2014 年 8 月 8 日晚,70 后艺术家袁远的一件 215x100cm 的油画作品《雨》,经过近 4 个小时的激烈竞逐,近 80 次出价,最终以 35.2 万元落槌,加佣金 36.96 万元成交。整个竞拍过程中,共有 12 个买家先后出价,另有 6 位买家询价,几百名群友围观,参与度远远高于线下拍卖同等价位的作品。
2 个人:2014 年“姐夫拍”的全职运营团队一直仅有 2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