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6月 242 期


世博会里有艺术吗?

“艺术在世博园” 和 “艺术在美术馆”,其实没有太大差异。人们不去看它,
它就习惯了自己跟自己玩,即便每天身边有数以万计的游客经过,艺术也是该
寂寞时就寂寞,没有脾气,也不争宠,它一直在看你,尽管你可能看不到它。

丹·格雷厄姆:艺术乃是一种社会符号(节选)

彼特罗·瓦勒(Pietro Valle)| 采访 艮目 | 编译 李亮 | 译


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


丹·格雷厄姆曾说,“艺术乃是一种社会符号”,在简短的邮件采访中他告诉《艺术世界》的记者,自己作品的功能只有在信息纷杂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被淋漓地体现。因为,在公共状态下,作品变成了普通观众的一个趣味空间,作品中的观众将与作品外的观众被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的经验。虽然丹的作品涉及主体间性、镜子与重影、录像和表演中的时间延迟、玻璃建筑、展馆中透明与反射的交替、建筑中的寓言、视频监视系统、交流的短暂形式以及摇滚乐等多个方面,但是,在这些社会和心理学意义之外,他说,“最重要的是,我的作品摆放在哪里,哪里就成了都市化的映射中心。我喜欢在一些大的语境下创作作品,比如世博会。因为此时作品将关乎个人和大众集体心理。它将产生娱乐和美学的双重经验。”

彼特罗:让我们从您作品中的透明/反射二元性、观者与被观者之间界线的模糊这个主题开始吧,这个主题也出现在您的录像和表演中。

丹:我对主体间性1很感兴趣,就是探索一个人如何在一个准确的、给定的时刻,观察他人和被他人观察。我在十四岁时读了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这让我明白年轻的我们是如何在感觉到被别人观察的时刻开始建立自我意识的。我年轻时曾在约翰·丹尼尔斯(JohnDaniels)画廊当过很短一段时间的经理,六十年代初期,我在那里展出了一些早期的极简主义的实验性作品。当时的观点普遍认为这种艺术形式是以客观关系为基础,为了对抗这种观点,我决定要用我的作品去启发观者的主观意识。除此之外,我还对集体意识和有时间深思的个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

彼特罗:但您没有通过环境式作品开始表现这些关系,而是通过录像和表演。

丹:从录像开始,是因为我在诺瓦艺术学院(Nova Scotia College of Art)任教时,学生们买得起这些设备,而且在录像艺术发展起来后,很多学科,比如心理学都设想将拍摄纳入其课程。我对七十年代末心理学家试验的集体疗法很感兴趣,比如 Instant Karma或 Primal Scream2。我创作了一件名为《两种意识的投影》(Two Consciousness Projection(s) )的作品。一个女人坐在监视仪前,注视着监视仪。监视仪后有一个男人拿着摄像机在拍这个女人。男人通过摄像机注视着女人,女人则注视着监视仪中自己的样子。我还要求他们同时向观众描绘他们看到了什么。这个女人试图描述的是自己的影像,而男人则需要处理眼前的一个客观事物,所以观众们觉得这个女人所描述的情况比男人描述的更接近事实。这个实验通过创造一个不对称干扰的环境,在两个人彼此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识的过程中质疑共同空间的存在。

彼特罗:您什么时候开始考虑使用镜子的?

丹:首先是通过结构主义。我曾对列维·施特劳斯(Levi-Strauss),特别是萨特以及他关于两个自我相互渗透的想法很感兴趣。那时美国有大量的关于精神分裂症和感知能力两者关系的心理分析研究。

……

 

(全文见《艺术世界》2010年6月刊)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