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佳(实习)|文  斯蒂芬妮·马菲·维利特,《家,甜蜜的家》(Stefanie Murphy Willett,Home Sweet Home)
“我的父亲和丈夫都是美国人,我自己则拥有双重国籍。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于 2009 年初发表论文称,大约14.4% 的德国青少年对外国人有着很强的敌对情绪,29.7% 青少年毫不保留地赞同‘德国有太多外国人’的说法。这是我制作这面国旗的起因。”
— 斯蒂芬妮·马菲·维利特(Stefanie Murphy Willett)
弗兰克·罗斯纳(Frank Roesner),是艾佐特最重要的合作者,为“黑红金”项目贡献了包括在世博德国馆展览照片在内的 45 幅大画幅肖像摄影作品。
高悬于旗杆上的国旗、涂画在脸上的国旗、被点燃焚烧的国旗,覆盖于灵柩上的国旗,郑重与戏谑、荣耀与蔑视、热情与怀疑、可能与限制,恐怕没有什么其他公共品像国旗这般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矛盾性了。
在世博德国馆户外人来人往的餐饮区域,社会精英、艺术工作者、外来移民、街上的普通人的照片被放大成真人大小,徐徐讲述自己与德国的情感联系。作为德国馆的官方展览,这组照片对德国人当下心态不加矫饰的引用,对德国国旗毫无障碍的处理,不免令人惊叹。  罗伯特·艾佐特,《对德国的三种态度》(Robert Eysoldt,Three positions to Germany)Frank Roesner|摄
2009 年,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柏林墙被推倒 20 周年之际,来自德国柏林的媒体策划人罗伯特·艾佐特(Robert Eysoldt)发起了名为“色彩值-黑红金”(Farbwerte–SchwarzRotGold)的公共艺术项目。“Farbwerte”,意为“色调”,翻译成英语是“Color Values”,在中文里,“色彩值”也一语双关地叠合了色彩与价值这两个主旨。在艾佐特看来,“色彩值-黑红金”,是一个让各种观点纵横的平台,项目的重点不是参与者用国旗做出什么来,而是他们被赋予公开讨论的机会。对许多参与者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坦率表达对德国的态度,甚至是第一次测试自我对德国身份的立场。
以国旗为题材做一个艺术项目的念头在艾佐特脑中盘桓了七年,直到 2009 年初,在德国国内对德国身份普遍反思之时,他才感觉到时机的真正降临。
在德国,人们对于国旗的态度不尽相同,整个欧洲社会也因历史缘故对德国国旗存在着心理隔膜。德国的老年人对“黑红金”三色旗情感复杂,国旗令他们联想起战争,联想起另一面迫使人民付出生命代价的旗帜。在“黑红金”旗下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阴影,更专注于自我表达、争取权利,对国旗及其背后的涵义则缺乏兴趣。2006 年在德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之于德国人犹如一场国旗普及运动,人们在柏林的大街小巷挥舞国旗,从那时候起,德国人才真正对自己的国旗习以为常,不再敬而远之。 艾佐特希望让德国国旗这种抽象符号重回到普通人之手,借由以德国国旗为材质或题材的不拘创作,诞生出摄影、图画、设计作品、文本等创意四射的作品,讲述人们与德国的内在故事,正视国旗对于人民的多义性,阐述各色人对德国国旗与德国身份观点与立场。同时他也意识到德国作为移民大国,每个异乡人都希望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标注出自己的位置,建立归依感,因此疑虑与开放两种心态始终在角力。在这系列照片中,来自以色列并持有德国护照的英巴尔·巴伦(Inbal Baron)在她的德国国旗的金色部分镂刻了犹太六芒星。她说柏林成为了她的家,支持她憧憬未来,但国旗上的“洞”象征了尚未愈合的伤口和她与柏林持续着的对话。至于那些与德国没有深交的人们,他们的德国印象则被另类而片面的文化输出符号所放大;喜爱看德国电视侦探片的荷兰人雷蒙德·汉德瑞克斯(Raymond Hendriks)将德国电视系列剧《人字起重机》(Derrick )的导演霍斯特·泰伯特(Horst Tappert)当作追捧的对象,他将泰伯特的头像印制在德国国旗正中央,用来比喻德国式的“酷”,并作为他在柏林非凡体验的纪念;Esmod 时装学院的一位设计师直接身穿着尚未完工的黑色西装,他单手为另一边袖口收线缝边,仿佛德国还未成形,就被不知不觉地披到了身上;而艾佐特自己的作品是一组三张的肖像,德国国旗蒙住了他的头与脸,他的双手从国旗底下伸出,做出三种不同的手势。这组题为《对德国的三种态度》(Three positions to Germany )的作品透露出不具名的大多数人对德国态度的莫衷一是。 艾佐特说“色彩值-黑红金”项目不评判立场的正误,也不否决异样的观点,它是一个非激进的思想交换器。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对国旗心存敬意呢?让人们如实面对国别身份、经历际遇带来的心理变迁才是国旗的隐义。
在 2009 年 10 月柏林的首次展览上,有位中国观众对艾佐特说,你应该让中国人看看德国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国旗的,因为中国人绝不会这样做。艾佐特相信让“色彩值-黑红金”项目飞跃千山万水来到他国,是使其他国家的人们通过对比与自省,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家在何处”等一系列人类共同思想命题的契机。于是他邀请 11 位中国艺术家加入围绕德国国旗进行的创作,这批艺术家中有画家、新媒体艺术家、摄影家和艺术评论家,这个关于“中国艺术家眼中的德国”的展览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在中德两地举办。“色彩值-黑红金”项目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印度开展,作为印度的德国文化年的交流项目。对德国以外的观众来说,“色彩值-黑红金”项目并不是关于德国的万宝全书,艾佐特企盼这一项目成为观众接触德国的中介,而不只是停留在对歌德、贝多芬、黑格尔等光辉灿烂的名字的追忆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