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德特约记者 沈奇岚 | 文 迪特·吉布哈特(Dieter Gebhardt)| 资料图片提供
欢迎来到汉诺威的世界剧场,欢迎收看汉诺威世博故事。
尽管汉诺威世博在 2000 年举办,序幕早在 1990 年拉开。
就像一场连续剧,从筹备到举办,到后续开发,汉诺威世博所经历的故事,一季一季上演。收视率最高的时段自然是 2000 年世博的举办时期。它的前传和后传其实一样精彩。
喜剧或者悲剧,总有观众,总会收获鲜花、臭鸡蛋、烂番茄、嘘声、掌声、歌声。
请就座,好戏上演了。
第一季:汉诺威在奋战
这是个多么惊险的开头。—— 1990 年,汉诺威仅以一票之多,险胜加拿大的多伦多,获得了 2000 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当时打动世博办公室评委的,是汉诺威世博提出的:举办一种新型的世博会的思路,希望表达“人、自然和科技”的平衡。
和所有老套的剧情一样,外敌不可惧,主要的矛盾总是产生在内部。汉诺威赢了多伦多,但是汉诺威市民们大举反对在自己的城市举办世博会。一时间,报纸上笔战,电视上辩论,街头巷尾,人人议论:“天哪,世博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市政府举行了问卷调查和全民投票,所有在汉诺威的成年人,都有权参与决定是否举办世博。 如果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必然有蒙太奇镜头,缓缓扫过一张张选票,最后一个白净的秘书拿着结果匆匆冲进市长的办公室,紧张等待结果的市长抬起头来,问:“怎么样?”而后,镜头定格在了大家的微笑上。屏幕上将打上如下字幕:“在 1992 年的 6 月 12 日,投票结果是 51.5% 的人赞成,48.5% 的人反对。”汉诺威克服了内部阻力,举办世博。此时背景音乐响起,高亢激昂,仿佛进入新纪元。  因汉诺威 2000 年世博会而建成的地铁站
第二季:尘土在汉诺威飞扬 当时反对在汉诺威举办世博会的人的反对理由是:担心因为世博会造成对生活和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所以在筹备世博的期间,组委会更是小心翼翼地处理着环境问题、居民问题。在建设的时候,也尽力顾及对自然环境以及居住环境的保护。
1992 年至 2000 年,汉诺威为了世博,除了筹建世博园区,还进行了许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符合当时提出的环境管理的理念,汉诺威世博以减少浪费为主要纲领,只有30% 的世博场地是新建的。其他的场地,或者由汉诺威的展会集团提供现成的大厅,或者使用停车场。并且在一开始建馆的时候,就与各国沟通,希望世博馆应当在汉诺威世博之后,找到新的用途,进入循环使用。 这个 52 万人口的城市,为了迎接预期中 4000 万的游客,建成了不少新的地铁站。这些设施同样惠及汉诺威市民。虽然最后只来了 1800 万的游客,依然是一场盛会。 如今汉诺威是德国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南北交通,还是东西交通,主要干线都经过汉诺威。汉诺威是德国最重要的火车换乘地点之一。建造一座能够容纳这么多旅客的火车站,是拜世博会的机会所赐。 …… (全文见《艺术世界》2010年6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