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6月 242 期


世博会里有艺术吗?

“艺术在世博园” 和 “艺术在美术馆”,其实没有太大差异。人们不去看它,
它就习惯了自己跟自己玩,即便每天身边有数以万计的游客经过,艺术也是该
寂寞时就寂寞,没有脾气,也不争宠,它一直在看你,尽管你可能看不到它。

DNA 的神秘面纱

钟扬 | 文
一只食性突变的中年松鼠


萨尔瓦多·达利《记忆的永恒》 (24×33 cm,1931 年)

上世纪 50 年代后的三十年间,国内几乎所有涉及“向科学进军”题材的雕塑、绘画乃至铺天盖地的黑板报报头图案都是以原子结构为原型的,这也许与新中国科技界引以自豪的“两弹一星”不无关系。从80 年代到如今的三十年间,生物学进入了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行列,DNA 也就逐渐家喻户晓了。不信,你到各地大小校园和新建的高科技园区走一遭,处处可见双螺旋的踪影。也是,全世界科学家们已发现了数不清的物质结构,为什么我们的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想象力依然如此贫乏?

科学上的一切在世人眼中似乎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肉眼难以一见的生物分子结构更是如此。60 年前,国际上曾轰轰烈烈地展开过一场以揭开生命遗传信息载体—DNA 的结构为目标的科学竞赛。

1953 年 4 月 25 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和学习的美国人沃森(刚过 25 岁生日的生物学博士后)和英国人克里克(就要满 37 岁的物理学博士生)竟在这场高手对决中力拔头筹。这一天,他们的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文”发表于《自然》(Nature )杂志,不期然吹响了生命科学新时代的号角。与一般科学论著不同的是,为这篇划时代论文绘制插图的不是作者本人,而是克里克的第二任妻子奥迪尔。奥迪尔本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其后一生作品寥寥无几,在画界默默无名。如今科学界倒有不少人知道,没有她,克里克画的 DNA 结构图恐怕不能如实地反映出碱基位置和配对规律。这样说来,奥迪尔应该算是第一位用画笔来描绘“生命奥秘”的艺术家吧。

不料—我们的确不曾料到—大名鼎鼎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据正史记载一直是 DNA 双螺旋结构的超级“粉丝”。早在沃森的孩提时代,达利已经创作出了《记忆的永恒》(ThePersistence of Memory )等作品(图2),凭那软绵绵的钟表就已奠定了他在画坛的地位。过了 30 岁,画风日臻成熟的达利依然酷爱科学,他不仅认真钻研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而且开始将所掌握的原子结构和量子知识作为其画作中的神秘主义元素。1953 年,他在阅读了《自然》杂志上沃森和克里克的论文之后,极其兴奋地说“这就是上帝存在的明证!”。他曾一直对人宣称,生命的结构应当是螺旋形的,是沃森和克里克为他的超现实梦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 1956 年到 1976年间,对 DNA 情有独钟的达利在其 9 幅传世画作中加入了这一元素。尤其是在1963年间,年近六旬的达利终于完成了该类题材的巅峰之作—Galacidalacidesoxyribonucleicacid:Hommage à Crick etWatson ,不用说其中的云彩、人物、天使和类似鱼子酱的物质处处充满了达利似的神秘,单是画名就够令人费解的。甭查字典了,这是达利自创的名词—他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英文单词前嵌入了自己和妻子加拉的名字,姑且译为《加拉—达利—脱氧核糖核酸—向克里克和沃森致敬》吧。不消说,达利为人们自以为解密了的 DNA 又重重地涂上了一笔神秘主义油彩。


《加拉—达利—脱氧核糖核酸——向克里克和沃森致敬》(1963 年)

DNA 双螺旋结构为沃森和克里克这两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带来巨大的声誉和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他们和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一同摘取了 1962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桂冠。到了 1965 年初,已是哈佛大学教授的沃森才在波士顿的一个画展上看到了达利献给自己的作品,并得知达利夫妇冬季住在纽约的圣里吉斯旅馆。于是,沃森邀朋友夫妇一同前往拜访。也许是害怕遭到以行为怪异著称的达利的拒绝吧,沃森在旅馆大厅写了一张纸条,让侍应生送给达利,纸条上写着“世上第二聪明的人希望见到最聪明的人”。几分钟后,达利果然出现在旅馆大厅,用法语(沃森不懂,好在朋友夫妇能懂)约沃森几天后到“科尔国王”餐厅共进午餐。

神交已久的大师们相互倾慕应该算是一段佳话,不过面对面坐下交谈那可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就在那次午餐席间,沃森一心想借机探询达利所作全息图像画的真谛,对方却约来了一位着迷于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的美女。刹那间,就将沃森从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拉回人间—仍然单身的沃森被这位年轻女郎的美貌所吸引,不过很快又因观察失当而错误低估了她的年龄(“她看起来还不到 15岁”—见沃森自传《基因·女郎·伽莫夫》),倍感沮丧的沃森以至于连她的姓名都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两年后,沃森在“诺德艺廊”再次见到达利,还专门去确认那位金发天使是否就是红极一时的流行电视剧《冷暖人间(Peyton Place )中的女明星米娅。

进入 21 世纪后,时任美国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和前任人类基因组计划首席科学家的沃森批准在其研究大楼前矗立美国当代建筑大师、作家查尔斯· 詹克斯(Charles Jencks)的作品—《时代螺旋》(Times Spirals )—一个金属双螺旋结构作为实验室的标志性雕塑,算是为他的“科学王国”添置了一件极其大众化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摆设。此后,去冷泉港实验室一游的人们果然都少不了在那里留影。

今年春天,82 岁的沃森又一次来到上海和苏州访问。他在岳阳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报告会依然座无虚席,一票难求。众多科学青年只盼亲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风采,哪里会有人将达利去与沃森相提并论,更不敢当面询问:究竟谁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用科学撩开 DNA 神秘面纱的沃森,还是用艺术为 DNA 重新蒙上面纱的达利?

» 返回文章列表
ルイ ヴィトン キーホルダー 英語 于 2016-5-1 12:28:12 说

[url=http://www.wtobrand.com/n-louisvuitton-wallet1.html]ルイ ヴィトン キーホルダー  英語[/url]
Kleber 于 2013-7-3 16:45:50 说
Wham bam thank you, ma'am, my <a href="http://diuzkta.com">quotsiens</a> are answered!
Annet 于 2013-7-3 1:12:04 说
Wowza, problem solved like it never hapdpnee. http://hieyfviabil.com [url=http://tmzggybocm.com]tmzggybocm[/url] [link=http://qbqrcyf.com]qbqrcyf[/link]
Nassim 于 2013-7-2 12:58:32 说
Pin my tail and call me a <a href="http://eighkj.com">doekyn,</a> that really helped.
Ayal 于 2013-6-30 3:35:56 说
If you wrote an arctile about life we'd all reach enlightenment.
Asima 于 2013-6-30 0:43:14 说
Great post with lots of imtoprant stuff.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