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11月302 期

人造边缘

艺术世界|策划
陈冰雨、王懿泉、汤骁晖、杨圆圆、栾志超|责编

当代,去主体化,去中心化在理论上已经成为艺术界的基本共识。在交通便捷,传媒发达,人群混居的当代,传统的边界正逐步淡化,人对边缘的制造与认知也显得更 为微妙。本期专题不打算提纲挈领,不提供终极答案,却愿意在这个“一直生长”的当代世界里借由作者的触角跟你一起探寻变动的边缘。从“边缘”到“多元”, 我们慢慢造。

[ 北京|泰康空间] 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
从三张照片开始

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
中国北京|泰康空间
2015 年 9 月 24 日-11 月 21 日


左:罗光达,《1939 白求恩在前线孙家庄小庙给伤员做手术》,摄影,泰康空间|图片提供


右:沙飞,《1938 白求恩在山西五台松岩口模范病室动手术》,摄影,泰康空间|图片提供


吴印咸,《1939 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孙家庄小庙给伤员做手术》,摄影,泰康空间|图片提供

(杨圆圆|文)步入“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的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张构图与情境都极为相似的照片,画面均记录了一位勤恳敬业的外国医生——跨越三代中国人集体记忆的白求恩大夫为伤员进行手术的现场。三张照片的摄影师分别是沙飞、吴印咸与罗光达。阅读展签信息,可以了解到这三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均介于 1938-1939 年之间。其中,吴印咸拍摄的那张照片在中国最广为流传。也正是在 1939 年 10 月 28 日由吴拍摄的那次手术现场上,白求恩不慎划破了自己的手指,伤口在日后发展为脓毒败血症,这一意外导致他在同年 11 月逝世。

自此往后的近八十年里,逝去的英雄化为一个不朽的符号。白求恩短暂的在华经历成为在不同时期被反复铺展、修正与再度利用的叙事资源,跨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文革、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根据不同时代的政治叙事需求活跃在不同形式的图像与文本之中,影响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整个展览围绕白求恩这条核心线索展开,以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为基础,经过细致的梳理与编辑,并以结构清晰又不乏开放的形式进行陈列。展览的四个部分(欢迎来到晋察冀、白求恩逝世暨英雄的长成、根据地摄影生产与晋察冀画报、摹写神话)被分置在四个展厅中。其中,除去小展厅中的“根据地摄影生产与晋察冀画报”之外,另外三部分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从白求恩来到抗日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介绍晋察冀根据地的基本情况;纪录白求恩被调往根据地工作直至逝世的摄影作品),到毛泽东在白求恩逝世后发表《纪念白求恩》(以及一系列隆重悼念活动、纪念碑、书籍等等);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三部影视作品中的白求恩。从某种程度来说,虽然在小展厅中的“根据地摄影生产与晋察冀画报”部分相较其他三部分而言与主角白求恩的关联较小,然而,这个展厅可以被称为整个展览的心脏部分。展厅中呈现的一系列文献资料梳理了战时摄影作为“政治工作的武器”的缘起与发展,包括《晋察冀画报》的诞生、根据地开展的摄影教育等等。这一关键时期对于中国的摄影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改变:摄影创作从国统时期的唯美主义迅速地转为工具实用主义;而这一切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摄影方向的发展。

在此类以呈现档案为主体的展览上,对材料的梳理编辑以及展览的陈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展览以开篇提到的三张照片作为开端,在笔者看来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陈列形式。在浏览展览的四个部分的时候,这三张图像不断地在头脑中闪回,为开放地解读整个展览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张照片几乎一致的构图与形式,或许可以被称为一种“红色摄影类型学”。这种类型化的图像以及美学的重复,在社会主义国家用于政治宣传的图像传播中并不罕见。在展览中可以了解到,早在 1925 年,毛就意识到在“90% 的国人都不识字的年代,图画宣传乃特别重要”。在我国,晋察冀时期的摄影生产可以称之为“红色摄影类型学”的温床,浏览“根据地摄影生产与晋察冀画报”展区时,我们可以在当时的摄影教材中看到明确的指导脉络与方针——引导摄影师认清几类有“收集加价值的材料”的“典型、中心、特点”,从而将“艺术作为政治工作的武器”。

回顾摄影师沙飞的职业生涯,他曾在 24 岁时为自己敬仰的鲁迅先生拍过一张传神的肖像,未料到在 11 日之后鲁迅病逝,沙飞赶往葬礼现场,用相机记录了鲁迅葬礼的全过程,自此一举成名,曾经有人这样形容:“鲁迅先生走了,摄影家’沙飞’诞生了。而在此次展览中的三张白求恩工作照,也在日后成为了三位摄影师重要的代表作品。这三张纪录白求恩在世时辛勤工作的宝贵影像,尤其是由吴印咸拍摄的那次发生意外、并在之后夺去了英雄宝贵生命的手术现场照片,被广泛地运用在教科书与各种宣传媒介。在这里,英雄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是共生且交错的——摄影证明了英雄的伟大生命曾真实地存在于世,而英雄的符号使照片成为了纪念碑一般的存在。

展览中有一张照片给笔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一张白求恩裸泳的照片,由沙飞拍摄。这张照片有别于展览中所出现的其他白求恩肖像,它并不能被归类于“白求恩工作照”、“白求恩与中共领导的会面”等具有明确宣传意义的照片。从中共意识形态的角度而言,一张白求恩裸泳的照片或许并没有太多的引用价值。沙飞拍摄这张照片的动机,想必是因为二人友谊的真情流露。希望把与友人共度的快乐时光以照片的方式留存——这或许是一位摄影师的直觉与本能。然而,作为根据地摄影生产的核心角色,这种出于基本情感而激发的“出格创作”是并不常见的。

展厅二楼的最后一部分“摹写神话”呈现了三部拍摄于 1964 年、1990 年以及 2005 年与白求恩相关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白求恩形象的塑造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式发生了种种改变与调整。如福柯所言:“档案应是一个活跃的、不断和现实发生互动的知识体系。”整体而言,这是一个严谨而又不乏开放性的档案展览,也是一个值得多次观看的展览,因其材料之间可被建立的开放联系,以及可以延展的关于当下与历史的关系的思考。


沙飞,《白求恩》,摄影,泰康空间|图片提供

 

» 返回文章列表
Zavrina 于 2016-8-8 12:06:51 说
Good to find an expert who knows what he's <a href="http://xsrtjgwhl.com">talikng</a> about!
Mimosa 于 2016-8-7 11:02:00 说
It's good to get a fresh way of looikng at it. http://qdjqippww.com [url=http://tbfwokrbfhq.com]tbfwokrbfhq[/url] [link=http://asewmo.com]asewmo[/link]
Marden 于 2016-8-7 3:23:44 说
The <a href="http://vrwngbhq.com">abliity</a> to think like that shows you're an expert
Regina 于 2016-8-5 22:41:00 说
This arcitle went ahead and made my day.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