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11月302 期

人造边缘

艺术世界|策划
陈冰雨、王懿泉、汤骁晖、杨圆圆、栾志超|责编

当代,去主体化,去中心化在理论上已经成为艺术界的基本共识。在交通便捷,传媒发达,人群混居的当代,传统的边界正逐步淡化,人对边缘的制造与认知也显得更 为微妙。本期专题不打算提纲挈领,不提供终极答案,却愿意在这个“一直生长”的当代世界里借由作者的触角跟你一起探寻变动的边缘。从“边缘”到“多元”, 我们慢慢造。

[ 广州|时代美术馆] 腹地计划
腹地文本,或让社会日常成为艺术

腹地计划
中国广州|时代美术馆
2015 年 9 月 2 6日-2015 年 11 月 15 日


展览现场图,时代美术馆|图片提供

(谭智锋|文)如何进入“腹地计划”这个展览?何处是它的开端?它又通向何处?它那如幽灵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概念(以作品介绍、大字标语、术语便签等形式):腹地、空间生产、生产链条、当地/外地、历史经验、流动地理、身体地图、艺术实践、日常、新发明方法、语境生产等等,是为观看者提供一根根可以抓住的线头,还是不断地制造出团团的迷雾?或许,两者都有。它是敞开的。它有多个入口,而我们所经过的(写下的)就是其中一个。

从直观感受或第一视觉印象上,它给人一种诸多不协调的感觉(它与我们以往看过的多数展览都不一样):这是一个摆货仓库?还是日常百货?抑或是事件的现场?整齐标制的置物货架、临时移动屋合板、丝网围墙、铁制梯架、临时摊位、快递物箱、茶盒、贴纸、标语、被涂改的句子或段落、电视影像、可移动的植物……这些完全侵占了你的身体视线。在这样的空间、这样的物与物之间穿行,已毫无灵韵(Aura)可言。这些艺术品没有了普通意义上的美感。它们直接与社会日常勾连在一起。这让人想起列斐伏尔的“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或许,这就是当代(!)艺术?它没有让一个观看者进入欣赏的愉悦之中,而是使其产生了写新句子的冲动(或者是感到混乱、烦躁、愤怒:这是哪门子艺术?)。架子作为展墙:摆摊的几种姿势:茶货店的隐秘内流路径:空间生产:快递员的流动性抗争:移动植物的地图:身体实践:影像、符号与死亡:腹地语境:当代经验的叙述张力:未定性。

它成为一个文本。一个由腹地或在地性作为出发点而构建起来、交织了时间、空间、事件、实践诸多层面的庞杂文本。一个充满了意外体验、或可供重新书写的文本。在这里,一个用心的观看者或许将学会一种新的观看或阅读方式。在“腹地计划”的地形图中,在自己所在的入口,在反复遭遇和对峙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会勾勒出某些关键词来。它们是支架。它们是灯光,打在我们意识明亮的位置上。而这篇关于展览的笔记也开始于此,并结束于此。(它有多个入口,这是其中一个。)


展览现场图,时代美术馆|图片提供

架子展示。在展览现场,我们所常见的白色展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展架。四处可见的架子。不小心就会撞上的架子。木板搭在架子上,像极了临时木板房。艺术作品借助架子,被构建出来。你需要爬上梯架,才能观看到某段影像。十三行画廊的作品展示在一个铁丝网架上。物料箱子摆放在架子上。架子搭成一个快递员之家。贴在架板上的日记。同时,在架子的四周,铺展着一些仿佛大字报一样的横幅以及关键词标语——“腹地是未完成的地方|实践化的地方|日常排演的地方”“空间是社会第一生产力”“作为小生产者的艺术家才是真正根植于地方的”“外地人如何介入当地”“语境生产”……以架子代替白盒子,似乎成为了腹地计划的一个核心要素。架子有其特有的展示美学。与常规的展览不一样,它展示的不是艺术品,而是将空间生产作为考察和事件的对象,突出并将之视为当代艺术的要务。正如其导览手册上所说的“不同于一般的美术馆个展,它将空间生产视为今天艺术的迫切任务。”

空间生产。以架子构建起的腹地空间,传递着一种生产方式的考察方式,或者说是一套“艺术机制的逻辑结构”。正如列斐伏尔所提示我们的,现代社会已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转向空间关系的生产。资本运作的机制在空间中诞生,而抗争也是在其中展开。“腹地”这个概念,指向了问题的原初发生地,并引申出一种与全球化形成对话关系的在地性。艺术家试图在艺术实践中生产出艺术的空间,从而恢复个体的主体性。腹地计划的项目主要在中国诸如重庆、武汉、沈阳、北京、上海、广州、岳阳等节点城市展开,“班车”(不同城市空间的实践),“快递员之夜”(世界工厂的日常空间及政治),“移动的植物”(生产临时对话空间),十三行画廊(获取对视的可能),茶叶工厂(工作对话)……项目是绵延的,它们尚未完成,它们并不是发生于展览的此刻,而是从之前在另一些空间上的调研和实践,转移到当前的空间,并将蔓延到往后要开展的后续实践之中。

当代经验。什么是当代?当代是一个激进而浩瀚的时空,在其内部,搅拌着一种异质性,一种不确定的时间与地缘,一种断裂与延宕。正如阿甘本所说的,“当代性就一个人是与自身时代的一种独特关系,它既依附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在“腹地计划”这样一个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紧密相扣(以反思、审视甚至批判的方式)的展览中,同时又提供着湖、庙宇等连系着古老而共同的情感的行动经验。或许,这个时代的艺术往往来自于某种例外,即对某种惯常经验的偏移。正如艺术家所认为的,艺术家能提供一些例外的经验,就已构成艺术,反过来,观众能从中获取意外的体验,也就是艺术。在腹地计划的架子展示及其空间生产中,社会日常正成为艺术。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革命。日常,成为例外。这样的现场提供了一种搅拌了各种视角的当代语境,同时又彰显了某种差异的当代经验。正是在这个展览空间中,我们从社会或现实中生产(阅读或重写)出自己的空间来。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