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策划 杨圆圆、蔺佳、王懿泉、陈冰雨、栾志超|责编
 走路是人类最基本的日常行为,正因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会对它有所意识。
然而在历史上,思想家与艺术家对行走的喜好以及展开的讨论可谓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向来喜好一边散步一边教学,以至于他的追随者都被贴上逍遥学派(Peripatetic school)的标签;康德一生没有离开哥尼斯堡,每日固定的几小时散步是这位大哲学家最为重要的冥想时段;而在 20 世纪,在现代城市的步行体验更是影响了诸多思想家,从本雅明在研读波德莱尔的诗歌时所提炼出的“漫游者”(Flâneur)的形象,到国际情境运动以及居依·德波所提出“漂移”(dérive)的概念。
在此,我们无意继续赘述狄更斯、梭罗等人对行走展开的长篇论述。在编辑本期杂志的大纲的初期,我们罗列出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名称以及诸多与行走相关的词汇,从最为日常的走路、跑步、回老家、乘公交车,再到更多与“21世纪的行走体验”相关的词汇,譬如跑步机、模特走台步、网上冲浪、谷歌散步等等。本期专题就这样在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框架中展开,在有限的专题版面中,从不同面向呈现一系列与行走相关的当代艺术实践与讨论,从最为经典的梵高、到痴迷徒步的赫尔佐格、再到 21 世纪炙手可热的青年艺术家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与林科。同时,我们的作者在散步中与艺术家展开采访、或是在异国等候转机的几十个小时中展开写作,现代科技使得移动写作/办公变得可能,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是否也是一种 20 世纪“漫游者”的回归?
而此时此刻你正处于怎样的状态下阅读呢?是坐在地铁移动中的车厢上吗?还是正在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习惯性地刷着屏幕,点开订阅号最新的阅读推送?就在这段过程中,或许又有某种新型的当代行走体验诞生在了世界的某处。(杨圆圆|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