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7月298 期

行·走

艺术世界|策划
杨圆圆、蔺佳、王懿泉、陈冰雨、栾志超|责编

思想家与艺术家对行走的喜好以及展开的讨论可谓源远流长,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 从本雅明到居依·德波。“行走”是一个如此基本却宽泛的概念,在艺术实践中,它既可以是一种方式方法,也可以是作品的主体部分。本期杂志专题划分为走路、跑步、交通工具、旅行以及虚拟行走五个板块。我们试图在有限的版面中,从不同面向呈现一系列与行走相关的当代艺术实践与讨论。

68 石青:游牧地理视野下的中国
蔺佳|文、采访整理
石青|图片提供

从 2002 年起,石青陆续开始创作一些游牧式的作品,先期的此类作品《大洪水》即是为“长征计划”(卢杰发起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大型艺术活动)所作。2007-2008 年,他以图片文献和影像记录来反映、考察流动、迁徙主题的作品非常集中,目的是以艺术家身体力行的、走出工作室格局的生产方式,促使作品和历史、和城市空间发生关系,进而实验如何改变展览制度。在石青看来,无论是图像,还是展览,都无法完整还原作品背后艺术家的思考,在我们所熟悉的展览与艺博会模式下,商品逻辑与作者逻辑存在不可弥合的鸿沟。以石青的话来说,消费主义所推崇的“把人吓死,把人甜思”的作品效果,其实只是在制造景观,而艺术家所能做的要更多。

对于游牧式的工作方法,石青在手记中如此表述:“当代艺术与以往艺术最显著的区别是方法论的差异,社会学转向使艺术获得观念方法的拓新和丰富;中国广阔而复杂的地理和人文政治生态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对中国的研究最终必定是地域性的研究;但不同于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归纳分析,艺术是干预现实的,它必须裹挟现实并共同发生,它就是事实的组成部分,是共同作案者;我期待的方法是在社会学背景下将作品增加搁置环节,在想法和制作完成之间把创作线索投掷到现实空间;在游牧创作方法中,搁置就是在作品结构中增加的地理空间,这个变换地理空间同时也是作品发酵变质的容器和酵母,换个说法就是作品过程中的点金石。”

2008 年 4 月,石青带领队伍租车,一路以煤换粮,通过沿河公路行完从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完成《1794 公里: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能源地理》。作品在 2013 年受邀参加由肖戈策展的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大运河”,展览云集了 12 位中国艺术家以有关运河的政治、宗教、神话、地理、传统文化为题的不同媒介的作品,据说此展也怀带着支持 2014 年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任务。然而,石青表示他的作品并非一次单纯的地理游走、文化寻根,也非私人的、随机的兴趣,作品更根本的意图是对中国现阶段现实社会的能源、粮食问题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一次考察梳理。大运河不但作为此次考察的现实发生地,同时也成为历史今昔变迁的参照系,这条全长 1794 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为解决江南向中原输送粮食的民生问题而兴修的水利运河决定了此次当代考察的锚点,保证了石青尤为重视的作品公共性。

由北向南,以煤换粮,资源交换,这趟考察发现和印证了,交通方式与运输功能的变化导致运河两岸城市的兴衰,而经济生产方式和全球化格局的新城代谢,更是迅速影响了区域文化生态状况。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石油稀缺,粮食与食用油价格上涨的显性问题,京杭大运河虽已衰退,部分河道已枯水无法通航,而且它不再作为粮食的输送通道,甚至其流经的传统南方产粮区如今都依靠外来粮食来保证密集人口的需要,但京杭大运河仍是一条保持着一定运力的廉价交通路线,它承担着由北向南运输原油、煤矿、河砂、建材等物资的功用,运输成本相当于铁路的十分之一。在今天,大运河所构筑的交通、城市网络以灵活自主的方式,回应着社会经济新的需要。


石青,《1794 公里: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能源地理 》
2008 年 4 月 3 日,运河零起点-北京通州


石青,《1794 公里: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能源地理 》
2008 年 4 月 4 日,在河北青县粮煤互换

实现这种边走边做的作品,石青习惯制定周密的作品方案与实施计划。一方面,长途的行程需要调配摄影、摄像、司机等整个人员团队,从成本角度无法随性,另一方面,他认为私人的行走、随意的路线,在中国语境下还不足以作为可叙述的个人表达而成立。但是,一旦在路上,不可控的外来因素势必给作品方案带来新鲜的刺激,使作品在随时修正中真切完整。

石青 2007 年的摄影系列《山海关》同属于游牧地理式的作品,关涉交通运输和身份迁移,作品完成过程相对轻松,且与石青的家族史有关。以山海关为界,历史上的华北与东北被划分为关内、关外,许多关内人为谋生计闯关东。到了今天,一大批关内移民后代的东北人又返回关内谋求发展。石青的父母定居在山海关附近的秦皇岛,石青过年回家时就注意到当地出租车司机为数不少是东北移民这一现象,《山海关》拍摄了一位东北籍下岗职工在山海关从事出租车司机的日常生活,中国社会集体的历史就这样与一个小人物的个人生活叠合。历史上金戈铁马、风云变幻的山海关,以及其他那些被浓墨重彩记录书写的地理地点,它们作为政治、历史、文化、传奇故事的载体被凭吊,进而被旅游产业大肆消费开发,在表面风光背后,亦发生着被艺术家捕捉到的与民众、与你我相关的日常。


石青,《1794 公里: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能源地理》
2008 年 4 月 5 日,山东济宁


石青,《1794 公里: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能源地理 》
2008 年 4 月 6 日,在江苏淮安市运河采访


《1794 公里:与京杭大运河有关的能源地理》作品方案
作品材料:图片、录像、粮食、煤炭、水、地图、汽油等

实施方案:租一辆中型面包车,在北京装载两吨煤炭,从大运河零起点通州通惠渠出发 沿其两岸公路行驶,加注 100 元的汽油,在其耗尽地点停车,购买当地 100 元的粮食或食用油,同时卸下同等重量的煤炭,保持车的总载重不变,即维持吃水概念的物理状态;在当地继续加注 100 元汽油,在下一个汽油耗尽地点停车,重复以上行为,直至终点杭州结束。行程中用相机记录加油和购买粮食(或油)的过程,粮食或食用油须是当地原产,并以录像拍摄对当地乡民的采访。整个行程时间从 2008 年 4 月 3 日到 8 日,实际里程为 1839 公里,中途加油 15 次。

背景信息: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 1794 千米,历史上以漕运方式将南方粮食运往北方可以看作是一条国家生命的能源线,今天北方原油、煤炭、矿石等能源物资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输送则是国家经济建设的能源命脉所在。而且古老的京杭运河还即将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石青|文)



石青,《山海关》,摄影,2007 年 2 月,角山长城


石青,《山海关》,摄影,2007 年 2 月,老龙头

中国地理中通常以山海关为界分为关内和关外,同时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文化分界线,历史中的边界冲突和贸易以及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山海关成为人口迁移的必经之路,近代众多关内农民因为土地和生存资源的获取从山海关迁移到关外;今天东北经济的再次衰落,大批的企事业下岗职工又纷纷逆向迁移,涌入关内寻找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品记录下一个东北下岗职工移民到山海关做出租司机的日常生活,出租的职业成为游牧的隐喻,强化着隐藏在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下的一条动态隐线。(石青|文)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