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5月 241 期
null
第三堂课:恐怖和无聊

主讲人:金锋
本次课程标签: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07 绘画专业 当代艺术 恐怖 无聊

课堂现场讨论主题 1
旁听生,“恐怖”还是“坚持”?


沈凌昊是 08 级绘画班的,来我们班旁听,并加入我们的讨论。沈凌昊说他对“恐怖”感兴趣,并拿出了他关于这方面思考的方案。但经过我们最终的分析,他的作品并不是关于“恐怖”的,而是更加接近于“坚持”。分析有时一如辩难,我们在怀疑与否定中把思路往前推进。当然,在恐怖与坚持之间,沈凌昊的思维是有所联系的,他的问题是更多地把意念落实在“恐怖”上,而恰恰我们并没有感受到这所谓的“恐怖”。所以,一件作品,并不是艺术家始终站在作品跟前告诉观众他其实是怎样想的,因为现实中观众不会给艺术家这样的机会。在思考作品的过程中,艺术家其实是应该很自私的,就是想自己所想的,挑剔自己所挑剔的。至于观众的误读,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我们的想与挑剔,它是不是已经恰如其分适得其所了,这是重要的。
 

课堂现场讨论主题 2
无聊的表达……


郁雯珠想把“无聊”转变成作品方案。我们都有过无聊的感受,人之共有的无聊感并不是我们要直接来“复现”的。作品关涉了无聊,作品是艺术的,所以作品又不能到无聊为止。这就是说,日常的无聊我们用经验就能到达,我们在作品中就要规避掉日常经验。

在思维不常到的地方去索取无聊,在无聊这个用字的反面去体会无聊,甚至在我们恶心的经验中去窥探无聊,一些思路就是这样在闪烁着……

有人说:“无聊的本质与酷的本质一样,都是去中心化的。”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也有人说:“无聊的本质就是消极、无奈、无意义,它使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消亡。”这话听起来似乎又没有什么新意,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的经验能够体会到的。慵懒是接近无聊还是无聊的发展?我们每天是否都有过不经意的无聊?……思想的游戏有时就是从一个小点开始,我们进入了,不一定能成功地走出来。但我们进去了,我们就开始了某种思维训练。

 主讲人总结:

1. 把一扇窗关上,把另一扇窗打开。(完全日常的举动,但又区别于日常那么一点点)
2. 把一瓶啤酒倒到另一个空啤酒瓶中,再倒回来,如此往复。(这在体验上与无聊有关,但实际上艺术家考虑的是这个往复的动作所包含的观念含义)
3. 伊夫克莱因从墙上飞身而下的动作。(对空气的体验)
4. 波洛克的滴画。(人对画布的入侵)我们可以不从观念来理解这些作品,但我们能感受到存在着一种艺术思维,它使得我们的日常行为发生了嬗变、篡改、变形与扭曲。所以如何在我们的常规思维中嵌入艺术思维,或者用所谓的艺术思维来思考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当然,艺术不是逻辑学,所以我们还可以“无厘头”地去冥想,最终还是要给想象以意义的,要给“游走”以路线的。

那么,艺术思维究竟是什么?

别人给你一个茶杯,你倒过来摆放,这是为了摆设还是为了去掉茶杯的日用功能呢?这可以去体味。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