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而不老派科隆艺术博览会的今日印象
姚宁|文 Art Cologne|图片提供
4 月 19 日,为期 4 天的德国第 49 届科隆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2015. 4. 16-19 以下简称科隆艺博会)降下了帷幕。科隆艺博会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推介 20、21 世纪艺术的美术博览会,比瑞士巴塞尔艺博会的创立还要早三年。本届科隆艺博会有来自 23 个国家的 209 家画廊及收藏家参展,展出门类包括绘画、摄影、雕塑、装置、影像等。参观总人数为 5 万 6 千多人。虽然展览时间比去年缩短一天,而参观人数增加了一千多人。
1967 年 9 月 15 日,首届科隆艺博会在这个城市的一个中世纪风格的百货大楼开幕,发起人为该市的两位画廊主海因·施敦克(Hein Stünke)和鲁道夫·茨维讷(Rudolf Zwirner),最初的宗旨是想拯救德国二战后频临崩溃的艺术市场。首届艺博会获得了成功,这一创举不仅对国际艺术市场,而且也对艺术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科隆所在的州因众多的工业城市而成为德国比较富裕的联邦州,并且此地与邻国的接壤处是全欧洲收藏家生活最密集的地区,再加上科隆交通便利的独特地理位置,这些条件成为促成科隆艺博会成功的外在因素。
科隆艺博会会场离科隆火车站仅一站车程,交通极为便利。整个会场分上、中、下三层,一层为现代古典艺术及战后艺术,二层为当代艺术,本届新增的三层由称作“新当代”(New Contemporar ies)的大约 30 家画廊,加上名为“合作”(Collaborations)的另外约 30 家画廊构成。“新当代”这一类目由德意志银行资助,而“合作”类目则由国际“新艺术商人联盟”(New Art Dealers Alliance,简称 NADA)组织协助,这一层所有参展的画廊建立都不超过 10 年时间。
科隆艺博会的总策划人为在瑞士出生的美国人丹尼尔·胡克(Daniel Hug, 1968-),2008 年他从洛杉矶来到科隆任职时,还有很多人对舍近求远聘请策划人之举表示怀疑。几年下来,事实证明,科隆艺博会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胡克以其清晰的思想构架召回了一些画廊及藏家,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新手加入到艺博会。除胡克以外,还有一个由 8 个画廊参与的组委会一同从众多申请中挑选参展画廊及藏家,这次他们从 400 份申请中选出了 209 家画廊参展,其选择标准主要是看画廊建立的时间有多久,以及考量其意欲展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水准。这次参展的著名国际画廊有纽约的大卫·茨维讷(David Zwirner,他是上文提到的画廊主鲁道夫·茨维讷的儿子)画廊,萨尔茨堡、巴黎的罗帕克(Thaddaeus Ropac)画廊,伦敦的布雷 | 绍仁(Blain | Southern)画廊等等。
在回答《科隆评论报》(Kölnischer Rundschau)记者提出的如何评价一个画廊的好坏的问题时,策展人胡克回答道:“一个好的画廊从自己发现一个艺术家着手,并常年对这个艺术家的创作与发展予以资助和培养。好的画廊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而一个不好的画廊则常常从别的画廊或者从拍卖会购买作品,这样的画廊只会将画价定得更高,这种画廊我们不要。”
科隆艺博会每年还举办“书签”(BOOKMARKS)特展,介绍世界上最近 50 年来重要的艺术发展潮流的历史及其影响。今年“书签”特展介绍的是匈牙利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共产党执政时期的非官方艺术到今天的新先锋(Neo-Avantgarde)以及后观念艺术(Post-Konzeptkunst),在售票大厅不需买票就可以看到这些匈牙利艺术家的创作,另外,在会场第三层也有一部分展示。
艺术市场——价格与心态
从德国媒体报道的销售结果来看,本届科隆艺博会战绩不菲,主要买家为私人藏家和一些博物馆,其中三分之一的买家来自与德国临近的国家。大获丰收且被媒体大肆报道的是销售掉三幅美国波普艺术的科隆奔登(Klaus Benden)画廊,这三幅波普作品分别是:以 75000 欧元成交的汤姆·韦瑟曼(Tom Wesselmann)的《金发大美人》(Big Blonde),以 85000 欧元成交的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笔触》(Brushstroke),还有本届科隆艺博会最高成交价 440 万美金的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丝网印刷《莫娜丽莎四联画》(Mona Lisa Four Times)。
根据科隆艺博会部分公开的销售信息来看,和奔登画廊同样战绩显著的比比皆是,虽然很多画廊只提供了成交的艺术家名字,没有具体作品价格,有时甚至没有具体件数。成交的大师级艺术家诸如恩斯特·路德维格·基尔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版画、素描,件数及价格不明)、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件数及价格不明)、西格玛·伯克(Sigmar Polke,件数及价格不明)、诺尔德(Emil Nolde,一幅水彩,价格不明)以及乔治·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油画,40 万欧元)等等。
另外大部分是一些比较出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诸如里希特的前妻伊萨·根茨肯(Isa Genzken, 1948-)的雕塑和铝喷漆绘画(18 万和 15 万欧元),今年德国沃尔夫冈·汉恩奖(Wolfgang Hahn,1924-1987)的得奖艺术家迈克尔·克雷伯(Michael Krebber,1954-)的两件艺术品(5 万和 7 万欧元),奥地利艺术家海默·佐比尼西(Heimo Zobernig, 1958-)的作品在科隆艺博会上同时被两家画廊代理,两家均有售出。还有一些作品被订购,如汉斯·迈耶(Hans Mayer)画廊的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朗格(Robert Longo, 1953-)的《无题(老虎)》一画以 90 万美金被订购。画廊主汉斯·迈耶获得 2015 年度科隆艺博会奖,该奖旨在奖励为艺术传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颁奖者为德国画廊及艺术商人联合会(Bundesverband Deutscher Galerien und Kunsthändler,简称 BVDG)以及科隆博览会。迈耶这次得奖是因为介绍美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贡献,从 1965 年创建画廊到今天,他为德国艺术界介绍了从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大师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到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韦瑟曼、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再到后来的基斯·哈林(Keith Haring)、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直到今天的罗伯特·朗格。
另外,设于法兰克福的比绍夫画廊(Bischoff Projects)的部分展品还被德国政府当代艺术收藏机构(Sammlung zeitgenössischer Kuns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购买。此政府机构成立于 1970 年,资金不是很雄厚,据载,其今年全年用于购画的预算资金为 40 万欧元。
4 月 16 日午间 13:52 分,德国电台(Deutschlandfunk)播出了一则关于科隆艺博会的报道,该报道提出了艺术市场的投机行为——快速交易(Art Flipping)的问题。记者汉讷(Silke Hahne)采访了德国画廊联盟主席(Vorsitzender des Bundesverbands Deutscher Galerien)克里斯蒂安·贾穆柴克(Kristian Jarmuschek),贾穆柴克认为将艺术品快速买卖、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来达到目的是当前艺术市场的弊病,受到冲击的是中档画廊以及资金有限的公立博物馆,得利的是拍卖行和艺术品的拥有者。实际上,德国电台这档报道的批评声音是可贵的,但报道听完让人一头雾水,德国或者世界艺术市场是如何表现出“快速交易”,而最重要的是这点和科隆艺博会有何联系,这些论题完全缺乏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事实上,这档报道过于偏激,关于“Art Flipping”,《纽约时报》委托一些专门机构做过系统调查,调查结果证明如果这一点不算是谣传的话,也是片面的个别现象。
据科隆艺博会总策划人胡克的观点,在当前西方世界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很多买者的心态是将购买艺术品看作是一种有值储蓄,而且期待作品以后还会增值。同时他还提到,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次的销售战绩只是一小部分画廊的战绩。有资料表明,在全德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画廊生意不太景气,还有三分之一的画廊濒临破产,只有另外三分之一的画廊生意兴隆。
几点个人感受
从早上 11 点科隆艺博会开门进去,到下午 3 点多走出来,刺眼的阳光扑面而来,深深地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真好!”,真是不虚此行。
展览让人心动的作品不少,一、二层熟悉的名家最集中,时不时会引起心灵的共鸣和震撼,然而最吸引我的是第三层展出的作品,最有活力、也最吸引人,虽然有时不一定是最当代的艺术,例如,布达佩斯的 acb 画廊展出的恩卓·托特(Endre Tót, 1937-)的20 世纪 70 年代的观念艺术品《零让我平静》(Zeros make me calm)、《完全的零》(ToTal Zeros),这些艺术品透露出极简之美与幽默。托特生于匈牙利,1978 年到德国,从 1980 年至今生活于科隆。托特的艺术思想远离东欧现实问题,它涉及的是关涉万物的观念——“0”。“零”对托特来说意味着虚无,缺位,一个有普遍性的符号,一个宇宙通用的形式。今年“零艺术”(Zero-Kunst)思潮回归,在世界很多大展中都能见到代表“零艺术”思想的作品。
德国《艺术杂志》(art - Das Kunstmagazin )记者乌特·通恩(Ute Thon)认为最好的展位是香港的艺术门画廊(Pearl Lam Galleries)展示的任日(1984-)的雕塑装置《元塑系列》。她评论道:“令人着迷的绿色生态艺术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大自然的奇迹。”任日的作品的确让人意识到大自然的奇迹,然而我不得不对通恩提出的“绿色生态艺术”(Bio-Kunst)这一概念画一个问号。艺术家任日利用其养蜂的经验,以蜂巢、蜂蜡为媒介,利用工蜂围绕蜂王筑巢的原理,定期改变蜂王所在入口的方向,有意识地控制蜜蜂的活动与蜂巢的形成,从而创造出了类似浮雕的国家地图以及不断变化的立体几何形雕塑。一些中文媒体报道说此作品表现了艺术家与蜜蜂之间的亲密关系,实际上这一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有时甚至是霸道的、主宰自然式的干预。
相对德国第二大艺博会卡斯鲁尔艺术博览会(art KARLSRUHE),科隆艺博会规模小得多,卡斯鲁尔艺博会有 4 个大厅(科隆仅一个),空间更宽敞。相比较下,科隆展的第一层因在楼下,没有窗户,天花板较低,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今年 3 月 5-8 日的第 12 届卡斯鲁尔艺博会和科隆艺博会一样,都展出了从现代古典到当代的艺术作品,卡斯鲁尔今年的主题是“艺术相约”,有来自 13 个国家的 220 家画廊参展,有 157 位艺术家的个展展示,还有 19 块雕塑场地,共约 5 万参观人次。从今年展出的作品品质来说,两家艺博会总体不相上下,好的作品真的很优秀,不过因为卡斯鲁尔的空间大也带来一点范儿,有那么几家画廊的“艺术品”更像工艺美术商店的东西。
虽然卡斯鲁尔艺博会没有科隆艺博会那么国际化,但也不那么商业化,从看展开始前就可以感觉到二者的细微差别,卡斯鲁尔艺博会有提供免费寄存衣物的柜子,而科隆艺博会得付 3 欧元存物。卡斯鲁尔艺博会人情味更浓一些,回答问题热情周到,甚至会有人主动前来询问你是否需要什么帮助。然而卡斯鲁尔网站的销售信息,没有科隆艺博会透明度高,只有零星个别画廊售出的部分数据,最高价位都是几个五位数。
尾声
走出科隆艺博会,迎面碰上了托特组织的“0 游行”(Zer0-Demo)队伍。“0 游行”反对对语境、上下文的依赖,主张“独立于语境”(Unabhängigkeit von Kontexten)。首次“0 游行”1980 年在德国小城菲尔森(Viersen)举行,以后的几次是1991 年的牛津、2006 年的根特,还有 2013 年的布达佩斯等。
看着托特一队人马举着写满“0”的白纸黑字的牌子朝艺博会入口走去,我欣然踩着他们的脚印,朝着他们的出发地——路德维希博物馆(Museum Ludwig)走去,下一个精彩的画展——西格玛·伯克回顾展(2015.3.14-7.5)在那儿等着我。
 匈牙利艺术家托特(Endre Tót, 1937-)组织的“0 游行”(Zer0-Demo)队伍。4 月 17 日中午 2:30 开始,游行路线:从路德维希博物馆到艺博会。 图中右边第一人为托特,背景为科隆大教堂。 预告:2016 年卡斯鲁尔艺博会为 2 月 18-21 日,科隆艺博会为 4 月 14-1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