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想写)“失去了我的马,我就什么也不是。”
策划:零时艺术中心 艺术家: 阿德里安·菲斯克(Adrian Fisk) 时间:2010 年 5 月 地点:《艺术世界》杂志 特别感谢: 阿德里安·菲斯克(Adrian Fisk)提供图片 “他们是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在中国完成了 12000 公里的旅行,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找了 16 岁至 30 岁的中国人,给他们一张纸,让他们写下什么都可以。然后让他们握着纸,我把他们拍了下来。”阿德里安·菲斯克(Adrian Fisk)是 1970 年出生于英国南郊德文郡的摄影师兼制片人。2005 年,他前往中国并拍摄了这组照片,开始探索他热爱的年社会文化主题。他的摄影视角极其贴近生活的世俗特质,他说:“在日益匆忙的快节奏社会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观察、认识和欣赏那些转瞬即逝的画面和隐藏在人们内心的真实独白。归根结底,这是我们日常生活背后存在的细致之处。”
阿德里安并不喜欢传统的单反相机,他认为单反相机的大块头给移动摄影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和麻烦,相形之下,他更喜欢用简单的、便于携带的小型数码相机,使他能够随时捕捉瞬间流逝的精彩画面,其摄影作品也都秉承着自然、原生态、直率的感觉,它们并非是难以察觉或精美绝伦的图像,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本质,或积极,或消极,有时不带倾向性,有时甚至不追求明确的直接呈现。 无独有偶,20 世纪 90 年代享有盛名的 YBA 对社会个体也很关注,这一点体现在吉莉安·韦英(Gillian Wearing)的作品《能说出你真实想法的标语,而不是让你言不由衷的标语》(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中。吉莉安在伦敦的大街上随机选择过往的行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在纸上写下他们的想法,并举起这张纸让她拍下来。与记录性的摄影新闻工作相反,她这么做是试图让参与者积极地表达自我,向社会陈规和假态提出挑战。 当阿德里安穿梭于中国进行拍摄时,他面对的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国度,大多数受访者并不清楚这位英国摄影师究竟为何而来?而这些照片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丁宁|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