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5月296 期

表演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杨圆圆、陈冰雨、蔺佳、栾志超、谭昉莹|编辑

这个领域非常开放,别具当代性,涵盖着发生于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的实践,如偶发艺术、社会雕塑、行为艺术、关系美学等等都与其相关联;而它的复杂性在于模糊了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界限。在这期专题里, 我们暂且将这一领域称为:表演。通过特邀不同艺术实践者撰写推荐,汇集有关表演的研究文章,以及对重要艺术人物的面对面访谈,本期专题将呈现表演本身和围绕它存在的争议。

不想当艺术家的厨师不是好的老克勒——麒派画家周英华重归故里

周英华接受本刊专访

传奇爱情诞生下的富贵公子

并非所有人拥有显赫的身世,更少见的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能在父母荫泽无力庇佑的异国他乡,独自谱写出人生传奇,凭借一己之力跻身名流之列。周英华就是这类传奇中的一段篇章。

1939 年,周英华出于上海,他的诞生被渲染上了太多的传奇色彩。他的父亲是蜚声全国的京剧名伶——“麒麟童”周信芳。母亲裘丽琳则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上世纪 20 年代,中英混血的裘丽琳凭借出众的外貌与殷实的家底,堪称洋场社交界的名媛,风度丝毫不逊周璇与胡蝶。1928 年,身为票友的她在戏园里邂逅偶像周信芳,随即芳心暗许。或许是遗传了英国社会追求恋爱自由的文化基因,又或者是耳濡目染京剧里常见的为爱私奔的桥段,裘丽琳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要千金小姐下嫁戏子,甚至不惜与家庭决裂。这段轰动沪上的爱情传奇,始终被人热议着,直到周信芳的次子周英华出生后,也没有中断。

然而,养尊处优的生活在他 13 岁时就戛然而止了。那一年,母亲决定送他远赴英伦。抵达英国后,周英华先后研修艺术和建筑专业。倘若当时,他留在父母身边,也许将沿着父亲开创的麒派京剧继续探索,而他被称呼的名字可能并非“周英华”,而是“周信芳的次子周英华”。然而,历史从来都无法被假设。当时的他也无法预料出国留学的结果,竟然是若干年以后他以“Michael Chow”的名字扬名海外,在父亲的光环之外真正地成为了自己。


周信芳《明末遗恨》四十年代

驰骋西方餐饮界与时尚界的中国人

周英华是 Mr. Chow 高级中餐厅的创办人。如今,他已是国际华人餐饮业的标志性人物,更是被誉为“华裔食神”。1968 年,在艺术领域郁郁不得志的他,在英国伦敦昂贵的武士桥区创办 Mr. Chow 餐厅,是当时中国人在欧美经营的首家高档中餐厅。他当时的风光生活一扫早年从事艺术的寂寥感,可谓是事业顺风顺水,爱情惹人艳羡。通过餐厅而跻身上流社会,他也因此赢得了英国名模格蕾丝·科丁顿(Grace Coddington)的芳心,不久后就喜结连理。

1974 年,事业蒸蒸日上,周英华又远赴美国,在洛杉矶好莱坞贝弗利山庄开了第 2 家 Mr. Chow。此时的餐厅老板娘换成了另一位国际时尚界的宠儿——周天娜(Tina Chow)。在当时,周天娜整天安坐在 Mr. Chow 的前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到了众多时尚圈人士到此一睹芳容。他们的组合颇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卓文君为司马相如“当垆沽酒”,成就了一段爱情美谈。

然而,一次偶然的经历,险些击垮了他。70 年代,一个大陆京剧团赴美演出,周英华在戏院里睹物思人,想起了在文革中饱受冤屈的父亲与弟弟。想到亡父,令他一蹶不振,日渐颓唐起来,也无心搭理餐厅的经营。正在此时,他的婚姻也出现了裂缝。不久之后,一对羡煞旁人的眷侣就劳燕分飞了。不过,幸好这次打击并未持续太久。1992 年,周英华迎娶了现任妻子、韩裔设计师 Eva Chow。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再度焕发青春,在远离艺术 50 年后再度华丽转身地实现了回归,从 2014 年以来,分别在香港艺术门画廊、北京 UCCA 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

老男孩:用老年的活力追讨青春时的梦

Mr. Chow 每天都在开设流动的盛宴,名流云集,热闹非凡。在它的食客名单上,赫然出现着甘地、比尔·克林顿等政坛显要,英格丽·褒曼、麦当娜、帕丽斯·希尔顿等演艺界名流。最为传奇的是,据说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在遇刺身亡前,正在 Mr. Chow 就餐。

在这些知名顾客里,有着大量的当代艺术家。譬如美国的波普之父安迪·沃霍尔、涂鸦大师基斯·哈林,以及让- 米切尔·巴斯奎亚和乌尔斯·菲舍尔等大师级艺术家非但时长光顾他的餐厅,并且还都为他留下了肖像创作的艺术品。

至于他本人,仍在古稀之年的高龄保持着创作的热情。他的创作和波洛克的表现主义充满神似,同样是在看似散漫的肆意挥毫里隐藏着某种艺术控制力。不同之处,则在于周英华更善于利用材料。在他的绘画里,充满了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材质——家用油漆、金箔、生活垃圾,甚至于鸡蛋,这些都被他信手拈来地变成了艺术。

如今,这些周英华本人创作的艺术作品,随同沃霍尔们为他创作的肖像画,以及他父亲周信芳的文献照片与影像资料,再度重返中国。终于,这个仍旧保持着老克勒风度的上海人,在他的家乡实现了一个艺术老男孩在青春时许下的艺术理想。


彼得·布莱克,弗里斯科·王与劳伦佐·王及野人周英华,1966





PSA 展厅现场




周英华在 PSA 大烟囱里作画的过程


周英华为 PSA 创作的作品

ArtWorld:这是你将近 50 年后的再度回归艺术。你此前在餐饮业已经开创了非常瞩目的事业,那是什么触动了你必须要回归艺术呢?

周英华:我开玩笑说,我“睡觉”睡了 50 年,现在醒过来了。那么,为什么要重新再做艺术呢,讲得简单一点——因为我是一个艺术家。甚至可以讲,我一出生就意味着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因为大家都晓得,我的爸爸是周信芳。

ArtWorld:你 12 岁时去英国,令尊有没有在你的艺术道路上帮过你?

周英华:我去了英国,在中国的一切就全部丢失了。不仅仅是换了一个环境那么简单,真的就是样样东西都丢掉了,祖国丢掉了,父亲母亲丢掉了,什么东西都要重头开始来过。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周信芳是个“角儿”,在英国,很多人连这个名字都从来没听说过。所以,我就只能靠自己去“打天下”。

ArtWorld:幼年时举目无亲,孤身在外奋斗,一定需要很大的动力。你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呢?

周英华:到了英国以后,我做了 10 年的画家。在当时的氛围下,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很少有外国人会来关注一个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更加不要谈支持了。我当时很不“服帖”。又因为我家庭背景的原因,我父亲是唱戏的,以前是被看不起的;我母亲有外国血统,别人也会把她当作另类。我身上有他们两个人的 DNA,所以我一旦觉得不“服帖”了,我就憋着一口气非要做成功,让别人看看,中国人是“灵光”的。

ArtWorld:可是,除了最初的一段时间你曾参加了一些画展,之后就与艺术绝缘了。这是你主动选择的,还是被迫离开?

周英华:在当时的环境里,做画家已经没有出路了,因为外国人看不起你嘛。中国人在英国就只剩下两件能做的事情了:要么去饭店工作,要么去当洗衣工。而我就选择从事餐饮行业了。

ArtWorld:离开艺术,不觉得可惜嘛?

周英华:这哪能办呢?但是,我也没有把饭店就当作是饭店。在我看来,一爿饭店就是一个舞台。它可以被做得很艺术。

ArtWorld:在当时,开饭店实现了你让西方人“服帖”的心愿了嘛?

周英华:外国有各色各样的饭店,那个时候中餐也是被看不起的,经常被认为是顶顶蹩脚的食物。倒不是因为中餐在外国卖得便宜,不上档次,而是那个时代外国人根本就不会来了解中国。不管是当艺术家,还是开饭店,我最初的心愿都是要让外国人“服帖”我们。或者说,要让他们尊重我们。

ArtWorld:对于餐饮业来说,这个心愿似乎大了点。可是你做到了。

周英华:到现在,我的饭店 Mr.Chow 已经开了 47 年了,从顶顶低的,做到了顶顶高的。现在全世界顶出名的饭店里,其中有一家就是我的 Mr.Chow,它现在不仅仅是饭店,也意味着一种文化,通过美食来给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代表中国人在外国“扎台型”(沪语,意为“露脸、出风头”),让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是不得了的。

ArtWorld:有很多时尚明星、文化名流与政界领袖都是 Mr.Chow 的食客。

周英华:对,有很多。因为 Mr.Chow 给人的感觉是高贵的,这里的食物和服务都是精致的。

ArtWorld:我发现在你的食客名单里,还有沃霍尔等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你在从事餐饮业的时候也还与当代艺术保持着联系?

周英华:当然,我是艺术家,我从事的都是和艺术相关的,我想要把我做的每一件事都用艺术的态度来做。开饭店和做艺术有什么差别呢?在我看来,不仅开饭店和做艺术是“搭牢”的,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搭”在一起的。

ArtWorld:虽然每件事情都可能和艺术相关,那在你看来,什么才是最艺术的?

周英华:要我讲,绘画、诗歌、雕塑和音乐是最高的。包括烹饪,其他形式要稍微低了一档。

ArtWorld:既然你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成为艺术,那你觉得在什么标准下,它们才可以成为呢?

周英华:艺术所追求的其实就是——用上海话来说,就是“准足”。并且,要忠实于你所在的时代,要有很强的时代感,要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文化。只有这样,才是最了不起的,才能称为艺术。

ArtWorld:那么根据这个标准,你最欣赏的当代艺术家是哪位?

周英华:沃霍尔。过了那么多年,再回过头来看他的作品,还是能够代表那个时代。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代表得顶顶“准足”。他对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搭脉搭得非常“准足”。所以,他是非常伟大的艺术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

ArtWorld:对于艺术表现得“准足”,对于时间表现得不过时,令尊的艺术追求也是这样的吗?

周英华:对,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之间,关系是很紧密。

ArtWorld:令尊的艺术是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相当考究。你的艺术是视觉艺术。从艺术表现方式的分类上来看,两者并不太像。那么,更深层的精髓方面,有没有共同点?

周英华:我和我爸爸的艺术都是一样的。我的绘画为什么能叫“麒派”?因为它一方面是即兴的,一方面也是有很强的掌控力的。我爸爸的戏也是这样。他每次台上演的都差不多要排练过一千次了,所以,他的每次演出时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抓得特别到位,而且特别自然,特别真实。看上去好像是即兴的,其实是我爸爸功夫练到家,有控制力。

ArtWorld:这就是京剧里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周英华:对,只有功底扎实了,才会自信,才可以去即兴发挥,而且一点也显得不死板。到了这个水平了,就像上海话里讲的——“要啥有啥”。

ArtWorld:对你的绘画来说,也是这样?

周英华:当然。每次绘画前,会预想到这幅画完成后大概会是什么样子的。就比如我泼一桶颜料到画布上时,是这幅画叫我怎么样去做,是画在控制我,而不是我在控制画。再比如,我爸爸的戏很讲究技巧,我的绘画也是。我在每幅画上都会运用很多技巧。一幅大一点的画,工序差不多要 4000 趟。这些技巧全部来自于熟练。就好比我在画面上运用喷火的汽枪,第一次用的时候,我连手臂上的肌肉如何才能控制它都不知道。现在好了,我已经用得很灵活了,两只手用汽枪,就好比美国西部片里的牛仔从腰上抽出两把手枪开火那么自如。

ArtWorld:你认为你的那些看似随意的创作其实是来自于熟能生巧?

周英华:我每画一笔,可能这个动作都已经做过一千遍了。一笔下去,随便哪能都不会错的。就跟我爸爸的戏是一个道理,一招一式,都不会错的。虽然我的是画,他的是戏,形式不一样,但是道理上是一式一样的。

ArtWorld:很写意地绘画,每一笔下去都是胸有成竹的,而且不能改。这跟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很相似。虽然你的绘画看上去更像是表现主义风格的,不过中国的艺术传统对你有没有影响?

周英华:讲没有影响,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我是中国人。不过,也有外国的文化影响到我。我的画都很大,因为现在的西方,大家都喜欢画大的画。

ArtWorld:你这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他们把你的创作过程拍成了视频。在那个视频里,我发现你的很多创作手法与烹饪手法很像。

周英华:那个视频里,我的样子好像是在炒菜。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相似的。炒菜先要热锅,要有油,然后要把菜放进去,再开始炒。画画也是这样,先要有画布,然后要有颜料,再把颜料调好了,倒上去,于是可以开始画了。

ArtWorld:你还为这次展览特别制作了一件新的作品,就是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烟囱里做的。这件作品也是和火有关。此前在同一个地方,蔡国强也用火创作了作品。这是一个巧合?

周英华:我把这种创作方式称为“work on fire”。蔡国强的创作我知道,用的是火药。但我这个创作,它的重点不在于火,而在于灰烬,是一种很轻盈的状态。很多雕塑家都是把很重的材质创作出一个很轻的形态出来。我正好反过来,我是要把很轻盈的材料,弄出一个很重的状态。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它呈现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它看上去就好比中国的山,山上都是树林,你在晚上看,黑黝黝的一片,很神秘。我用灰烬去拼贴出这样一种感觉。在这件作品里,我感觉自己一半是画家,一半是雕刻家,一半一半。

ArtWorld:你刚才说到的两个词,“拼贴”和“一半一半”,用来形容你的人生也很恰当。

周英华:我写过剧本、拍过电影、做过建筑、画画、开饭店,我的生活就是“拼贴”。我一半是中国的,一半是外国的,也就是“一半一半”。很多东西都汇聚到我身上,那我就要——用上海话说——“摆平”它!我的专长就是把一些看上去不太一样的东西搭配在一起,把好像不应该放到一起的东西给放到一起,并且把它们的关系处理得很和谐。就比如,我开中餐馆的时候,把意大利风格的桌椅放了进去。包括我画画也是这样。

ArtWorld:这种“拼贴”是你的艺术创作,也是你的人生?

周英华:不仅仅是这样,它也是麒派风格——能从不同的领域去吸收,能从任何其他方式里借鉴到有益的一面来为我所用。


开幕式上,周英华与夫人 EVA 一同点燃蜡像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