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4月295 期

进程中···的现实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杨圆圆、陈冰雨、栾志超、蔺佳、汤晓晖|编辑

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开始观察,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纳入到社会现实进程中进行考量:分析艺术与文化与社会与政治,彼此或几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理解今天多元的艺术实践提供理解的入口。在此次专题里,我们以纪实摄影展现艺术发生的彼时彼地;我们的作者于不同层面开始写作,思考艺术的现实,提供他们各自的意见。

49 罗生门里的上河美术馆

上河美术馆门口

(陈果|文)1998 年,成都上河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与天津泰达美术馆相继成立,由此掀起民营当代美术馆在中国设立的第一波浪潮。上河美术馆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号称“中国第一家展览、收藏、研究中国先锋艺术的美术馆”,它也是国内唯一入选世界美术馆联合会的中国美术馆。翻阅《上河美术馆》画册,如今已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赫赫有名的周春芽、方力钧、叶永青、张晓刚、栗宪庭、黄专等在资金较为困难的起步阶段都因上河而受到物质支持与道义资助;作为艺术委员会的一员,他们也都对彼时带有理想色彩的上河美术馆寄予厚望,认为它将见证并保存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段历史,并且为以后的民营美术馆提供模式经验。周春芽曾坦言:“上河美术馆在学术界和艺术家圈里有很好的评价,许多后来的著名收藏家都是以上河为标准来构建自己的美术馆的。”

这个给予许多当代艺术界人士美好期许,看似前景无限的美术馆于 2001 年因经营方资金断裂而诧然关闭,让人尤为错愕。而建筑师出身,曾经作为成都房地产领军人物的陈家刚也由此彻底破产:房屋与土地遭到变卖,女朋友与富商朋友皆弃之而去,政府甚至勒令其将私人的当代艺术藏品清理变卖......万念俱灰之后,他放下一切在当年结交的艺术家朋友帮助下转型成为职业摄影师,以当代艺术家的身份重生。

围绕陈家刚及其背后破灭的上河城,上河美术馆,有着罗生门一般的褒贬不一、各执一词。陈家刚从未就此接受过专题访问,只在谈及现今艺术创作时透露只言片语。至今他仍然坚持商业与艺术不用两分,艺术介入房地产以增添其人文色彩是必要的;他认为美术馆是自己搁浅的梦想,期待有一天也同自己一样可以重生。大多数当代艺术圈中人也依然为他曾经的胆识和创举而称道。

但在公开报道里,企业伙伴和政府方面对陈家刚以商业为艺术梦想买单,辜负消费者的行为责难颇多。房产集团的两位副总指责陈为修美术馆一掷千金却对财务本身不熟悉,且管理混乱。这也使得陈家刚引领的豪斯物业在成本核算上一塌糊涂,根本没有钱将计划中的上河城修完,使其从名盘跌为烂尾楼。做过豪斯物业副总的著名策展人吕澎也指出上河美术馆由于缺乏管理,没有坚持运营下去,而最终只能以地产售楼处这样的临时建筑名头告终,连收藏也没得到保护。接手上河城的中铁二局要将陈留下的 3578 万资金亏损降为 1000 万,负责人杨庆相曾在采访中说曾经轰动全国的上河城到了自己手上变成耻辱,而一、二期的业主们提到陈家刚都是“对他恨之入骨”。而对于所谓艺术化居住的理念,杨也直言“艺术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不是为了自己出名,不是为了产品的推销。只有房子的质量过硬,通风、采光都到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艺术”。

陈家刚曾在一次与栗宪庭的对谈里提及自己这段房产开发经历,他说到在成都与自己一起发起房地产协会的 27 家公司,除了自己因破产而侥幸逃脱,其余皆家破人亡。“这 27 个人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他们都不是你们想的土老板,而且他们做的都是些很好的企业,他们不想把事情做好?他们不想报效祖国?都想!但他们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话放在具体时代背景下实在耐人寻味,似乎破产背后还有更多隐情。

上河美术馆于十几年前彻底拆除,今日重寻故迹,见到的只是上河新城贴满小广告,略显破败的售楼处——几个老年人在里边懒散地打麻将。成都的当代艺术一直与房地产紧密相连,已成为江湖传说的陈家刚依然视美术馆为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而创立成都现代艺术馆并支持举办首届成都双年展的地产大鳄邓鸿也在引爆舆论之后面临政策与资金的种种瓶颈。无论如何,陈家刚作为先行者的个人经历与上河美术馆的兴衰都为我们折射出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现实进程中的生存状态。


上河新城售楼处门口,严靓|摄


上河新城售楼处内景,严靓|摄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