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负能量是你的正能量,or,或者,The Grin Without The Cat》项目,展览现场图,《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佩斯北京,2014-15 年 家作坊|摄,何颖雅|图片提供
(杨圆圆|组稿、采访)
家作坊概况
2008 年,美籍华人何颖雅在北京市鼓楼附近的小径厂胡同里租下的一处 20 多平米的出租房,这里曾是一家房产中介,大玻璃门正对着胡同里的小马路,家作坊便起始于此,它是一个结合了“门店”与“居家”双重功能的艺术空间。
2010 年底,由于参与者和活动规模的增长,家作坊迁到了位于交道口北二条的新空间,面积增加了 250 平米。新的家作坊结合了店面活动空间、工作室与“服务台”,并力图通过对已有的商业与艺术制作形式的追问来探索“微观政治”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存在于家作坊的日常生活与相互协作中。在交道口北二条的家作坊由下列人员共同运作: 小欧、Orianna Cacchione、Michael Eddy、何穎雅、Fotini Lazaridou-Hatzigoga、欧阳潇、曲一箴、植村絵美和王尘尘。
由于房租暴涨三倍以及诸多原因,在 2013 年的 12 月,家作坊关门了。
. . . . .
“家作坊位于北京中心地带,在过去三年里,除了作为集体实践项目和半公共独立艺术家自营空间,它还兼具工作场所的职能。家作坊的初成规模饱含了大量辛勤的付出;因此从一些激进的政治角度出发,一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做点事情呢?为什么不停止这种付出呢?在家作坊讨论这个问题,你会听到的反馈是,停止创造什么?社会交往?服务?还是停止参与到艺术世界里?其中的一些要求对于我们而言有一种讽刺的意味,家作坊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归属于任何一个群体,尤其是北京的艺术圈。”(摘自家作坊出版物《附录》)
. . . . .
“家作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多语言应用的延伸。比如家作坊不‘生产’任何艺术作品,也拒绝阐释,基本等于否定了抵达语义。” (张献民)
. . . . .
“每当我想起在家作坊的时光,还有一些我们做的项目,我想那指的是一些我并不知道,也从没急于要弄清楚的经历。家作坊介于工作和娱乐之间,但它并不从属于两者的任一个,因为家作坊绝不会屈服于只追求结果,或者拘泥于某个理论亦或者是调查的暴政。家作坊,拒不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份子,相反,它无声抗议着当下所谓的‘创意工作’”(李山 Alessandro Rolandi)
——摘自《附录》
. . . . .
“自 2008 年这个协作式项目成立,其自我组织与进程性的空间、参与者和活动,无不显示出多样性和互动性;而这些特性,既无法用某单一视角进行统辖,也无可能完整复原其具体情状。此次回顾因此是矛盾的、主观的、也是对话式的。”
“家作坊是一个绝对精神化的小组,成员并不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各执己见,许多计划由于一些成员的反对而结束。家作坊追求绝对化的平等式民主,他们的组织方式就是他们的精神本身。”
——摘自《我的负能量是你的正能量,or,或者,The Grin Without The Cat》画册 以及来自“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现场的文字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