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4月295 期

进程中···的现实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杨圆圆、陈冰雨、栾志超、蔺佳、汤晓晖|编辑

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开始观察,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纳入到社会现实进程中进行考量:分析艺术与文化与社会与政治,彼此或几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理解今天多元的艺术实践提供理解的入口。在此次专题里,我们以纪实摄影展现艺术发生的彼时彼地;我们的作者于不同层面开始写作,思考艺术的现实,提供他们各自的意见。

69 历史与现实:美术学院在上海

土山湾画馆外景,历史资料

(汪涤|文)近年来对美术事业非常热心的著名哲学家孙周兴在上海市政协会议上连续多次提出同一议案《关于创办上海美术学院的建议》。他认为正在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至今没有一座高水平的教学完备而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是不能想象的。国内核心城市中,北京、天津、重庆、广州、西安均有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惟独上海没有。我想他的观察大抵是客观的,他的期望也是很多上海艺术家的期望。但问题是,上海没有高水平独立美术学院是否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高水平美术学院是能够通过行政方式建设出来的吗?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一下上海美术教育的历史。上海是近代西式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但是美术学院的历史远远短于商业美术教育的历史。上海这座远东最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美术大课堂,土山湾画馆、各类布景传习所、商务印书馆等都提供了最早的实用美术训练。1912 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独立美术学院——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是刘海粟、乌始光、陈抱一、丁悚等人开办的,请来张聿光进行教学。这些开创者都是从社会这所大课堂中接触到美术的,画家周湘是土山湾画馆的学生,而刘海粟、乌始光、陈抱一、徐悲鸿则是在周湘创办的布景画传习所接触到西方美术的。张聿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舞台布景师兼自学美术教师,曾在周湘的布景画传习所教过课,也是陈抱一、吴大羽、张光宇、谢之光的业余老师。

1920 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留洋热的出现,上海真正迎来了西化美术教育的浪潮。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32 年“一·二八”事变的这十多年时间是上海美术院校兴办的高峰时期,其间先后出现了各类型美术学院近二十所,其数量为全国之最。与欧洲国家以皇室、国家或是市政之力举办美术学院不同,上海的美术学校几乎无一例外是私立学校。这些美术院校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存在着相当多的更名、脱离和合并关系。比如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之间基本是一脉相承;新华艺专的师资则相当部分来自上海美专,但是又逐渐脱离出来。可以说在 1920 年代上海滩同时存在十来所美术院校,相互之间有传承关系,有合作共享,也有激烈的竞争。这些学校大多设置在上海租界和华界的交界地区,以苏州河以北的闸北、虹口、江湾地区占多数,这里紧靠主要工业区,地价比较便宜,办学成本低,经济实力较差的美术学院基本都选择这一地区办学。法租界和老县城交界地区属于南区,这里经济、文化更发达,地价也更贵,前来办学的学校相对来说经济实力较强。无论是北区还是南区的学校规模都很小,都是典型的弄堂学校,通常只有一两栋楼房。比如左翼文化中心中华艺术大学其实不过是租用了多伦路上的一栋两层小楼办学,办学教室约三、五间房,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从开设的系科看,民国时期的美术院校基本是以西画为主,配备师范、实用美术学科,只有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中国文艺学院等少数学校以国画为主。

民国时期的美术学院基本上是大美术、大文艺类型的学院,超过半数的学校还有文学、音乐等系科。西方意义上的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体的纯粹的美术学院在民国时期并不多。这些美术学院的办学层级大多不高,基本为二年、三年制专科,很多还是进修、函授和夜大学性质的。从师资上看,这些美术学院的专职度不高,流动性和兼职度很高。以陈抱一而论,就先后在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师范、上海艺术大学、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中华艺术大学等任教,又如关良也几乎同时在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任教。

或许我们会认为民国上海美术学院是散小和混乱的,其硬件规模放到今天甚至完全不达标,然而我们又能发现这些弄堂大学培养出许多人才。就以上海美专而论,潘玉良、朱屺瞻、程十发、简庆福等艺术大家毕业于此,徐悲鸿和吴大羽等也曾在此短期补习。中华艺术大学则培养出关紫兰、许幸之等著名艺术家。白鹅画会培养出著名美术教育家、理论家江丰。上海的美术学院还培养了一些非美术类人才,比如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等。

民国时期的上海美术院校是多元化的,不存在一家独大的标准配备的美术学院,即使上海美专也是如此。相比当时南京的中央大学艺术系、杭州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苏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在所在城市绝对主导地位来说,上海美专在上海的地位不能说是唯一的。实际上正是这二十家美术学院的先后存在促进了近代上海美术的繁荣。

1949 年之后,上海美术院校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搬迁、重组和新建。最具代表性的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 1952 年被迁到无锡,进而搬迁到南京,合并进其他学校组成南京艺术学院。其他独立设置的私立高等美术学校也纷纷关闭、合并,以至于 1950 年代上海甚至没有一所高等美术院校存在。面对这种局面,1959 年上海市文化局建立了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重新为上海培养高等美术人才。学校开设油画、国画、雕塑等专业,张充仁、俞云阶等老艺术家在此执教。这所学校的校址最初附属于上海中国画院,后来几经搬迁,几乎是一年一迁,充分说明了上海高等美术教育的不稳定性。这所学校实际上到 1965 年就停办了,仅仅培养了一届本科生和几届大专生。不过就在这些学生中出现了日后在上海画坛著名的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等名家。

七十年代之前长期承担美术学院培养职能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同济大学、华东纺织工学院(今东华大学)、上海轻工业学校(今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等各种类型的学校。这些学校都开设应用类型艺术,有的是本科,也有专科和中专,绘画、雕塑等纯艺术专业往往只是附带的课程和方向。

改革开放后,上海更多的高校加入了美术人才的培养上来。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商学院、复旦大学等纷纷介入开办了美术和设计类专业。此外如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外地高校也看到上海的发展空间前来开设分校试图分得美术教育市场的一杯羹。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是美术院系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同时存在的美术院系不下二十家高校。一些高校内部甚至还存在没有相互隶属关系的美术类系科,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内部就有美术学系、设计学院、艺术研究所三家二级单位,上海大学内部也曾有美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三家。这种纷繁复杂的状况与民国时期上海美术院校的群雄并起有相似之处。这些美术院系依托母体高校发展各具自己的优势,但同时也因母体高校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先天不足而多有牵绊。这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院系规模比较有限,学科评价标准无法实现独立,发展不够全面。这些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对美术的成见片面地发展美术类的某一学科,忽视了纯艺术与应用艺术各自的逻辑与彼此的关系。比如相当多的学校优先考虑的是设计系科而不是美术系科,名称上往往称之为“艺术设计系”、“设计与艺术学院”等。这使得大部分高校在美术类的一流声望也局限在某一两个方向上,形不成整体学术声誉。还有就是美术系科的设置、合并和撤销,变动颇大,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其实,综合性大学办美术学院需要放下自己重点大学的架子,尊重美术学科本身的规律,还要有长期建设、慢慢积累的心理准备。

尽管 1983 年上海市以原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的残余力量组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并重点扶植,经过三十年努力已经发展为沪上学科、专业最齐全的美术学院。然而由于本身的先天不足和历史底蕴尚待积累,至今也还没有被人们公认为一流美术院校。以纯艺术而论,相当多的著名师资和毕业生来自非上大美院系统,比如上海戏剧学院以舞台美术系极小的规模培养出蔡国强、周长江、俞晓夫和郭润文等名家。上海师范大学则以刘旦宅、徐芒耀、萧海春等名家为主要师资。甚至作为中专学校的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也曾拥有余友涵、丁乙(现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等当代艺术家作为教师,并培养出过谷文达、陈箴等一批艺术名家。就设计学科而言,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以及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上大美院系统的主要设计学科尚缺乏这样的知名度。在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学等理论学科上,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以及复旦大学都因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而各具不可替代的优势。

上海的美术院校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数量众多,层次复杂,相互之间有竞争也有合作。历史上只有上海美专、上海市美专、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相对规模比较大、学科设置比较齐全。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是学科齐备重点建设的美术学院缺乏有影响力学科、师资和毕业生,而那些在某些学科方向有影响力的其他高校又缺乏美术教育整体的实力。上海高等美术教育的这种错位使得上海给人的印象是长期缺乏独立设置的一流美术学院。

美国著名城市史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把城市比作容器,用来贮藏、孕育、提升和传承文化,“城市便是促成这种聚合过程的巨大容器,这种容器通过自身那种封闭形式将各种新兴力量聚拢到一起,强化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总的成就提高到新水平。”上海就是芒福德所说的这种巨大的文化容器,她包容储藏中西各类文化精粹,包容各种人物的经验,强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来说,其本身就是最好的美术学院。

上海不像巴黎、伦敦、东京那样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的情况和纽约是十分接近的,她们都不是首都,而是工商业都会。工商业都会城市的优势在于平台开放,在于机会众多而不是资源集中、统一。上海的美术学院传统是美术院校之间多元并存,相互竞争、补充的。与其我们在不断提案呼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整合资源建立独立的一流美术学院,不如花力气在培育城市文化艺术创新氛围上。比如为现有的美术院系提供更适合的办学空间,在政策上给各类美术院系更多的办学灵活度,给予更多民办美术学院和培训机构准生证等等。说到底,高水平的美术学院并不在于形式上的独立设置,而在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高水平的美术学院的出现有赖于城市本身的活力以及各类人才的充分竞争与合作。


位于上海顺昌路 560 号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旧址,拍摄于 2006 年,王溶江|摄,东方 IC|图片提供


土山湾画馆学生作画现场,民国初期,历史资料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