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4月295 期

进程中···的现实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杨圆圆、陈冰雨、栾志超、蔺佳、汤晓晖|编辑

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开始观察,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纳入到社会现实进程中进行考量:分析艺术与文化与社会与政治,彼此或几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理解今天多元的艺术实践提供理解的入口。在此次专题里,我们以纪实摄影展现艺术发生的彼时彼地;我们的作者于不同层面开始写作,思考艺术的现实,提供他们各自的意见。

[纽约 古根海姆美术馆] 河原温:寂静
寂静的存在

河原温:寂静
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2015 年 2 月 6 日-5 月 3 日


《河原温:寂静》展览现场,Photo: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陈琳琳|文)我们要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日本艺术家河原温以一生的艺术创作回答了这个问题。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展览《河原温:寂静》首次将河原温大部分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将抽象的时间与个人的存在物质化的探索过程。

展览分为十二个章节,粗略地以时间为线索,又按照主题穿插归类,既有蔓延近半个多世纪、被统称作“日期绘画”(Date Paintings)的《今日》(Today, 1966-2013)系列,也有早期不大被人注意的方案草图,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了河原温的艺术生涯。

最先进入观众视野的是“巴黎-纽约素描”(Paris-New York Drawing)单元,颇为难得地展出了河原 1964 年在巴黎和纽约所作的两百余张素描,虽然都些是未能付诸实现的作品方案,却令人对艺术家早期的艺术思路和未来的创作倾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北纬 31 度 25 分东经 8 度 41 分》(LAT. 31°25'N LONG. 8°41'E)是完成于 1965 年的一件尺寸较大的作品,蓝灰底子上缩写着“北纬 31 度 25 分,东经 8 度 41 分”,一个位于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坐标。虽然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地点而非时间,但是它为此后的日期绘画奠定了基调与格式。接下来的一张《1966 年 1 月 4 日》(Jan. 4, 1966)是《今日》系列的起点,从此河原用了48 年时间来绘制不同的日期,这大概是艺术史上难得一见的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项目。河原在全球 130 多个城市以虔诚的心态创作了这些仅仅包含一个日期的抽象绘画,浩瀚的作品分为固定的八种尺寸,仅在红、蓝、灰三种颜色中任选一种作单色画。一些作品还配套有艺术家手工制作的纸盒一只,盒中装裱着当地当天的剪报。这些日期绘画乍看之下如同机器制图般没有特点,近距离观察之后却可以看出手工绘制的痕迹,不同国家日期格式的变换、数字、字母、标点的呈现、颜料的稀薄与厚涂,显示了艺术家孜孜不倦、甚至顽固地探求着形式微妙变化的创作坚持。

与 1960 年代同样居住在纽约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追求表现的醒目风格不同,河原的创作更多是在寂静和沉默中完成的。“每日沉思”(Everyday Meditation)单元展示了 1970 年 1 月到 3 月完成的 97 张作品,是河原连续不间断创作日期绘画最长的一次,每天一张,有时多张,配以当日剪报。全套作品仅仅联合展出过三次,其中一次还是 1971 年在古根海姆国际展极简主义、后极简主义和观念艺术作品的语境中。由河原亲自参与策划的本次展览,将这 97 张作品命名为《每日沉思》,作为一件作品展出,一字排开的日期仿佛是每一个寻常日子的纪念碑,令人凝望之下生出对日常生活的敬畏。

“自我观察:12 年”(Self-Observation: 12 Years)单元是创作于 1968 年到 1979 年之间、反映了艺术家每日行踪的三组作品。《我起床了》(I Got Up)系列中,河原每天寄两张名信片给不同的收件人,上面用橡皮图章盖上“我在……点起床”(I Got Up at…)的字样。《我去过的地方》(I Went)则是在复印的地图上以红线描绘出艺术家每天的所到之处;将真实的行程抽象成没有具体风景的路线。《我遇见的人》(I Met)简单地在打印纸上打下河原每天见的人的名字与当天日期,装订成册;再度将鲜活的个人体验浓缩成为毫无个性的字母与数字。在社交软件、卫星定位尚未盛行的上世纪 70 年代,河原以这种原始的方式纪录自己每日生活的数据信息,不免具有前卫性。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页页冰冷单调的数据既使我们对艺术家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每一天的行踪都了如指掌,又让我们对艺术家本人的外表性格、情绪体验一无所知;精密而抽象的记录与具体而个人的生活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对比,这正是河原作为观念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创作手段。

河原对于记录的痴迷在“日记”(Journals)单元中臻于极致;这是艺术家对整个日期绘画系列的记录,包括每一幅作品的创作日期、地点、尺寸、色彩样本、标题、副标题(常常来自于当天的报纸新闻),一一准确地记录并装订成册。这样近乎自恋式的沉迷堪比今天网络红人每日的自拍,不过如此完备的创作手记,倒是让赝品制造者无处插足。如此偏执地记录也难免走向极端,“符号”(Code)与“纯粹意识”(Pure Consciousness)这两个系列在我看来就有着故弄玄虚之嫌,缺乏新意,过犹不及。

其实在整个展览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艺术家自身的矛盾:河原宣称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关注,却又难以免俗地追踪着人类登月等重大新闻事件;他寂静地存在着,又极力地留下痕迹。他所纪录的信息碎片,哪怕局部再精确,也无法拼合、还原出整个的人生。也许,河原一生所有的努力,正如展览请表演者像诵经一般朗读他的《一百万年》(One Million Years)系列中每一个年份一样,都不过是一场西西弗式的徒劳。


《河原温:寂静》展览现场,Photo: David Heald ©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