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4月295 期

进程中···的现实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杨圆圆、陈冰雨、栾志超、蔺佳、汤晓晖|编辑

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开始观察,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纳入到社会现实进程中进行考量:分析艺术与文化与社会与政治,彼此或几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理解今天多元的艺术实践提供理解的入口。在此次专题里,我们以纪实摄影展现艺术发生的彼时彼地;我们的作者于不同层面开始写作,思考艺术的现实,提供他们各自的意见。

[上海 沪申画廊] 杨泳梁:魇
山重水复的旅行

杨泳梁:魇
中国上海|沪申画廊
2015 年 2 月 7 日-4 月 7 日


杨泳梁,《魇》,高清影像,50 分钟,2014,沪申画廊|图片提供

(浮生|文)现在看来,过早对艺术家提出赞美之辞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做法,这就意味着对他会有越来越高的期待——而这份期待一旦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加倍的失望便会接踵而至。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曾因了解到杨泳梁的摄影创作而感到十分欣喜,不过这种感觉在近三五年以来逐渐趋于淡漠。显然,杨泳梁的“数码山水”已经步入“山重水复”了,这当然无法满足他自己,更无法满足观众。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对他来说已成为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

最近,沪申画廊推出了杨泳梁的个展《魇》,或更确切地说,正在放映他的一部同名视频新作,披露了艺术家最新的尝试,也指出其今后的创作方向。这是他第一次尝试使用动态影像来呈现作品,该片在 50 分钟内,使用黑白摄影,以一位武士为线索,拍摄了其穿梭于逼仄的居住空间、空无一人的海边、繁忙的现代都市等各种环境下的状态。全片没有台词,以纯音乐为背景。从片尾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为此出其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同时也透露出某种追求“电影感”的野心。但让人困惑的是,难以确定这到底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静态影像的集锦。

毫无疑问,视频《魇》在画面制作上非常精致。这种精致包括对黑白影调的控制、画面构图的平衡、细节上的处理等,与杨泳梁的摄影作品保持了完美的统一,也显示出他作为平面视觉工作者的基本功夫。而与诸多使用摄影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一样,杨泳梁也意识到了摄影这一媒介的先天不足——它的平面属性导致摄影作品容易流于画面表面的精致而显得缺乏厚度。当然,一直以来也不断有摄影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从形式到内涵等各个维度,与这个缺点进行抗争和突围。而杨泳梁这次的视频作品,则可以视为他通过拉长和堆积影像,从时间和数量两个维度来为自己的摄影增加厚度。但光是如此,还不足以使其成为一部“电影”。

整体来看,《魇》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静态画面和视觉元素来完成的,艺术家对于画面以外的其他元素,比如叙事、声音、剪辑和表演等方面的掌控能力显得捉襟见肘。而作品过分冗长的节奏,以及拖沓而无逻辑的剪辑,甚至从侧面体现出艺术家某种耽溺于影像的倾向。

从内容上,讨论当代都市人压抑的生活状态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主题,隔离、孤寂和伤害频频被用来阐述各种作品。但笼统的比喻无异于隔靴搔痒,拒绝对现实进行具体的讨论,便也是其影像始终流于平面化的结症所在。另外,使用日本传统剑道士的形象作为符号,也同时兼具跨文化误读和刻板化形象的风险。

虽然,最初看到杨泳梁一系列数码山水的摄影作品时,我曾将他置于中国画意摄影的谱系中进行讨论,认为他的作品通过诗意的方式回应了粗粝的现实,但近十年以来,他似乎没能走出这一片自己当时创造的山水。而杨氏山水图逐渐演变为精致雕琢的画面形式下单纯的仿古趣味,对于其反复使用的现代生活的元素,却并没有能够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态度。缺乏世界观的山水图,便只能是符号的拼贴。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涵,若真要从这山重水复中实现突围,杨泳梁显然还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 返回文章列表
Damino 于 2015-12-11 4:21:19 说
This inhstig's just the way to kick life into this debate.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