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0年5月 241 期
null
制造民间

龚彦| 策划 木木 | 编辑
张英、张小船、徐旻、逃逃、大金、吴楠楠(实习)、伍忱(实习)| 采访 UNITAG Design | 设计


民间:非专业、非官方、非体制、自发的、地域的、有生命力的、即兴的、平等的、匿名的、本能的、积累的、朴素而自由的、不排他的、可持续的、物质化的、被阐释的、样本化的、自然传承的、拥有独立时空的、自娱自乐的、与现实相对立的……

民间历来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观念艺术风潮之后,不仅参观者厌倦了教科书式的作品,连艺术家自己也进入了真空抽象思维的瓶颈之中。不知哪天,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还有大隐于市一说,于是大批艺术家和文化人开始了回归本能和“物质”的历程。当然,此时的这些物件只是一个道具、一个对象,如同上世纪 60 年代盛行的“Ready-made”,它们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家赐予的标签和阐释。从无名之辈到射灯下的“作品”,这些物件的原创者们也随之从乡间或业余圈步入了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嘉年华,化身作品的一部分,成为媒体的新话题。

可见当“民间制造”被水平翻转 180 度,成为“制造民间”时,它的生态和价值也发生了 180 度的变化。然而制造过程中利、专业、刻意、激化、移植等手段却无不违背并破坏着民间的本质与基因。

艺术家到底是民间的拯救者、伯乐,还是市场、媒体和政治的同谋者?在一连串保护民间的呼吁背后,又有多少人遵循“民间”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从容的心态对它进行长期关注和维护呢?有时,我们只能感叹,有时艺术家还不如一个民间艺人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制造民间”是《艺术世界》的长期研究项目,希望从艺术切口探寻民间在今天的存在方式和途径。第一期,我们就从三个被动和一连串疑惑开始……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