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艺术家
韩松 | 文 栏主:常年潜伏在新华社内的科幻异端无间人。
我曾听一个上海人讲,他们那儿事先就做好棺椁,美轮美奂,为活人占好墓地,大人小孩的都有,“还可以试着先下去躺一下”。我觉得这是把死做得很艺术的。
但最近激发起艺术想象力的是水焚。美国人,用 3 个小时的碱解处理,将尸体转化为白色粉末和一种咖啡色的液体—可以直接 倒入下水道,没有 DNA,没有蛋白质,只有化学物质。多么的简约主义,透出了科技时代的酷。水焚,并不是土葬和火葬之外的惟一方法。在瑞典,将遗体冷冻干燥、粉末化然后蒸发,残余物提取金属,然后转化为人工化肥。多么的先锋!这,仿佛是艺术实验室里的干活。
艺术其实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搭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只是,在中国,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差的。瞧,昂贵而满身俗气的骨灰盒,寿衣、寿鞋,千篇一律的花圈,哀乐多少年也没有更新—停留在很不艺术的水平上。但就是这样,也已成为暴利产业。每年清明节媒体都要谈论“死不起人”、“死无葬身之地”。
1994 年,我曾在一本小说中推测,按中国每年 800 万人死亡,其中 520 万人沿用土葬,其余火葬,按一般丧葬标准,总耗资 110亿元人民币。殡葬业的利润率应该在 50%以上。16 年过去了,也许因为保密缘故,我没有查到最新数据,只见到 2004 年的官方统计:全国殡葬事业收入达 75 亿元,盈利总额 10.98 亿元。这是全国殡葬业职工 7 万多人创造的。
我国殡葬业下一步的发展,据说是创新。我希望他们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死得不仅仅是贵,而且更艺术一些?去年,《中国殡葬 事业 60 年画册》辉煌问世了。摄影,正是艺术的尝试—从图片上看,已注重了美学元素。有的火葬场,有悠然见南山之感。
但整体上讲,尤其是我们的艺术家,对这个领域的关注,还很不够。这造成了我们死得不太有尊严。我见过人们在葬礼后胡乱抢 烧花圈的场面,完全不注意体面和诗意。
恢复死的艺术,需要技术的进步。火葬的余地是很小的。我曾经与外国朋友谈到未来的死法,我振振有词地说,中国人未来一定要做的,是在宇宙中所有的星球上建坟墓。也就是恢复土葬,一定要恢复它,这不仅仅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统,还因为只有土葬,才能展示我们的艺术创造力。去清东陵,去乾陵,去秦陵,我都被那儿的艺术彻底征服。此外,考虑到殡葬事业 60 年,我国的火葬率还没有达到 50%,这同时还是有群众基础的。
我相信,未来的航天事业将解放殡葬业。1988 年,我把这写成一个小说叫《宇宙墓碑》,指出这将是建筑美学大展身手的领域。 ——“大大小小的方碑犹如雨后春笋一般钻出地面,有着统一的黑色调子,焕发出寒意,与火红色的大地映衬,着实奇异非常。”
——“宇宙墓碑都群集着,形成浩大的坟场,似乎非此不足以与异星的荒凉抗衡。”
——“一般的宇宙墓群都很注意选择雄伟风光的衬托,它们充分利用从地平线上跃起的行星光环,或以数倍高于珠穆朗玛峰的悬崖作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