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5年1+2月合刊293 期

羊托邦

艺术世界|策划
蔺佳、陈冰雨、王懿泉、栾志超、杨圆圆|编辑

对人而言,羊没有秘密。东方有刑官皋陶饲养身形如羊、触邪辨直的獬豸;希腊神话有羊身、狮头、蛇尾的喷火怪兽凯米拉。伯利恒的牧人与羊相伴,在星野听取圣子降生的喜报。流放的苏武在公羊生子即可归国的“承诺”下苦守寒疆。2000 年驯化史,从羊皮纸、羊毫笔到羊肉、羊毛,羊为人类提供了不计其数的生活与生产资料。“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改变了社会制度和工业化进程,克隆羊多利令科学与伦理势同水火。数数小羊,做个好梦。

108 我也是一只羊
Freddie Lau|文


《我,宠物羊》(I, Pet Goat Ⅱ),动画截屏

在西洋占星体系中,有两个星座皆以“羊”作为它们的核心符码。白羊(Aries),或称牡羊,是开启北半球春日的第一组星群。作为火象星座中的“基本宫”(Cardinal Signs),“自我与开创”是白羊的关键语词,它对应着牡羊所征象的旺盛力比多,凶烈、先锋、无所顾忌,甚至其英文名称“Ram”都融入了“硬塞、强压、猛撞”的形象意涵。摩羯(Capricorn),或称山羊、海羊,是另一个以“羊”为名的星座。这个来自希腊神话的奇异动物拥有着山羊的上半身,而下半身却被鱼尾所替代,牧神潘(Pan)便是它的神话原型。与春心漾荡的白羊不同,摩羯昭示着严寒的降临,它覆盖了一年中最冷酷的时节,而自身也贴服着这种气质,无时无刻都不会忘记“尊从与自制”的生命课题。它就像是只既谙熟水性又可攀险峰的山羊,勤恳地坚守在权威与威权的制度系统之中。而在如今的娱乐星象版图中,人们更乐意把太阳星座视为某种超验的身份归属,于是就有了“我是白羊,我也是白羊;我是摩羯(山羊),我也是摩羯(山羊)……”的自我称谓。这仿佛是在为人类进行某种玄妙的简易分类,哪管什么繁复难解的占星体系。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正在营造着这样一个寻找身份的扁平时代,迷狂的信徒们甘愿成为羊群中的一只“宠物羊”。

《我,宠物羊》(I, Pet Goat II),乍看片名,似乎是与此相关的一部影像作品。这部由加拿大蒙特利尔动画工作室 Heliofant 出品的动画短片,自 2012 年正式发布后便在全球影像制作圈内被奉为神作。充溢着糅杂奥秘的政治符号与宗教隐喻,《我,宠物羊》吸引了无数影迷如羊群般前来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译。然而,此片除了片名与片头与“羊”相关,其余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不到二十秒却密布信息的片头,揭开了这片影像空间的序幕。假设这里有一个主镜头,它由开帧的器物特写向右下方横移、固定,在这个不算缓慢的过程中,纵深轴上高耸的射灯伴着干脆的声响猛然发亮,随即一枚追光灯追射到图象中心的木箱。木箱坐卧于皑皑的积雪上,空中飘落着大片的雪花与灰烬,此时一只山羊突然从木箱的圆孔中探出了它戴着铃铛的颈项和头颅。由羊头的阴影我们可以判断出追光灯的大体方位,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布光设计,主光与辅光或背景光都位于舞台的同一侧,加深了整个场景的光比与影像空间的张力。当注意到数只木箱都围困于层层铁丝藩篱之时,这只山羊已然开始摇晃晕眩,最远处工厂挺立的烟囱则依稀冒着滚滚的浓烟。

羊头下方木箱上的童稚涂鸦画着一个警察模样的人,右手拿着手枪左手牵着猎犬,猎犬仿佛在朝着山羊狂吠不止。山羊额头上是一枚日常商品的条形码,而条形码下面则写着“666”三个数字。人、犬、羊,农牧时代的权力构架,如果看过短片后面混杂的基督教叙事,这又让人想到圣经中牧羊人与羊群的典故。而“666”亦在圣经中有迹可循,《启示录》第 13 章有言:“他又叫众人,无论大小、贫富、自主的、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额上受一个印记。除了那受印记、有了兽名或有兽名数目的,都不得做买卖。在这里有智慧:凡有聪明的,可以算计兽的数目;因为这是人的数目,它的数目是六百六十六。”由此可见,这个兽名数目或标示着某种反基督意味,与其他纷繁的视觉符号搅揉在一起,片名此刻从天而降,“I, Pet Goat II”。可是,没有“I”,哪来的“II”。显然这个“II”本质上并非第二部的意思,很可能是英文“too”的谐音,意味着“我也是一只宠物羊”,从而把“羊”的这种身份转换挪移到观者与影像间的多重维度中。然而,它终究还是“II”,暗示着第一部的某种存在,令影像叙事空间由一个罗马数字向前敞开。当人们还在疑惑为何是“宠物羊”的时候,“咩”的一声,片头即已结束,紧随片名的是一双戴着金钱符号戒指、布满鲜血的撒旦之手,美国前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正由着这双手任意操控,他所在的那间教室,或点明了“宠物羊”的由来。也许我们还记得 2001 年“9·11 事件”发生时,布什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学校听孩子们朗诵课文,这篇课文正是童话故事《宠物羊》。

羊、宗教符号、政治人物、历史事件、文字文本、影像文本与观众,共同组建出互相映射、彼此重叠的身份处境。这是影像的命运,它朝着自身边缘延伸、分异,仿佛要触摸到宇宙的某种宿命与轮回,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群产生些许共鸣。当人类编织着羊群,羊依偎着森林,树灼为木炭,炭又化为一缕烟,消逝于宇宙间时,我们也像是一只迷羊,不知走到了哪里。或许,是时候重温一遍那部来自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四次》了。





吉尔·阿尔卡贝兹(Gil Alkabetz),《卢比孔》(Rubicon, 1997),动画短片,7 分钟 ,视频截屏

导演和动画创作人吉尔·阿尔卡贝兹(Gil Alkabetz)的动画短片卢比孔(Rubicon)在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难题:一只狼,一只羊,和一棵菜心卷要越过一条河流。若要让羊不吃掉菜、狼不吃掉羊,那么将如何来运送它们过河呢?影片开头以文字陈述出问题,接下来阿尔卡贝兹在 7 分钟的动画短片中介绍了极具感性色彩又不失逻辑的办法。这部影片得到了 1997 年第 50 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单元的提名,但无缘金棕榈大奖。尽管如此,这部欢畅幽默的影片却蕴含着意味深远的典故和时政背景。卢比孔一名源自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卢比孔河曾是意大利与高卢的分界线,法律要求任何罗马军官都不得率兵越过该河,否则视为叛变。在公元前 49 年,高卢总督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帅兵跨越卢比孔河,引发内战。根据这段历史,在西方文化里“渡过卢比孔河”(crossing the Rubicon)发展为一句成语,意为“破釜沉舟”。此外,在导演阿尔卡贝兹创作这部动画短片的上世纪 90 年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不断的冲突,也构成了导演个人不可忽虑又无法解决的政治现实。

吉尔·阿尔卡贝兹于 1957 年出生在以色列,他曾在耶路撒冷的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学习插画和平面设计。
1995 年,阿尔卡贝兹移居德国斯图加特。目前他担任德国巴贝尔斯贝格影视学院(Film University Babelsberg KONRAD WOLF)的客座教授。(王懿泉|文)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