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辉|文 从很多层面上看,东德电影只是当时执政的社会主义统一党的工具。在柏林墙倒塌的15年后,关于德发(DEFA)电影制片厂的那些审查制度才逐渐地为世人了解。德发初期的电影工作者很多都来自灭亡的第三帝国,他们也曾充满雄心去建立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新电影。凯蒂·特兰佩(Katie Trumpener)在研究德发(DEFA)的专题论文中指出:当时的“东德电影拒绝迷幻主义和传统的明星制度”,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而且更是一种艺术上的立场。  《生于45年》电影剧照
由德发出品的《生于45年》对“真实”的那种执着的探索正体现出当时德发电影艺术家们所特有的时代敏感。对于他们来说,电影从根本上说或许并非仅仅是消遣时光的造梦机器,相反,那些极富创意和争议的作品本身就构成了当时东德人现实生活的有机部分。或许也正是因此,德国学者在谈到这部影片时往往会带着极为强烈的感情,有人在回忆66年的电影禁映风暴时甚至会将《生于45年》称为标志性的影片。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这部影片堪称传奇。这倒并非因为它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而在于它所经历的种种波折。该片导演是尤根·波特切尔(Juegen Bottcher),早年曾学习绘画,后转入当时东德著名的德发(DEFA: Deutsche Filmaktiengesellschaft)电影工作室,担任纪录片导演。《生于45年》是他唯一一部剧情片,但完成当年(1966年)即遭到禁映(准确说来是受到当局的干涉而未能完成),直到柏林墙倒塌后的1990年才经过再度加工而首次与观众见面。可以说,该片是前东德电影艺术所经历的坎坷命运的一个缩影。而这也是我们选择这部影片作为探视德发(DEFA)电影艺术世界的一个入口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当时严苛的审查制度之下,遭到禁映的远非这一部作品,但如若我们反复品味这部略带青涩和稚拙的影片,似乎会渐渐被它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的强力所震撼、折服。首先当然是在于它所采取的那种主动性的创造姿态,或用影片摄影师罗兰·格拉夫 (Roland Graf)的话来说,即是它试图在当时技术手段极为落后的情况之下尽力追赶上电影发展的潮流。格拉夫(Graf)自己极为坦率地承认了法国新浪潮、尤其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对其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Boston Phoenix杂志更是将它与戈达尔的早期作品相提并论)。而从整部影片来看,此种学习和借鉴是极为成功的,格拉夫自己也十分自豪地谈到这部作品在何种程度上为之后的东德艺术电影树立了标竿。在当时万马齐喑的年代,这样的改革创新的姿态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但如若我们仅仅将这部影片当做是东德艺术家向大师致敬的习作的话,那肯定是低估、甚至会遮蔽它的那种真正的原创力量。而对于此种力量,几乎所有的学者和评论家都认作是源自影片的那种极为“精确的”刻画现实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