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4年11月291 期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杨圆圆|责编


专题:《书》Book by

艺术家们将书籍视为一个特别的物件,也对书之结构及材料充满兴趣,选择书作为创作媒介,由此产生了“艺术家书”这一传统。本期专题围绕艺术家书,就其成型与外延展开讨论,将展现不同创意实践者对书进行的丰富创作。

开篇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杨圆圆|责编


一个老生常谈的提问:“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印刷品是否会逐渐消亡?”

“毫无可能”——我们这样坚信,相信也还有将杂志翻到这一页正在阅读的你们。如果某天,当一个四岁的幼童说他最喜欢的读物是一个 PDF 文件而不是一本实体的图画书时,也许我们会需要重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然而,在孩童的直觉与本能中,阅读的喜悦有一半来自翻阅书本的体验,当然,另一半则来自于书中的故事本身。

将书籍视为一个特别的物件,以及对于其结构以及材料的兴趣,也是艺术家们选择书作为创作媒介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艺术家书/独立出版/自出版”等词条被谈得火热。然而,大多数人对于“艺术家书”(Artist's Book)的理解还是相对模糊:与艺术家画册(catalogue)截然不同的是,书在此不仅仅是作为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而“艺术家书”的作者,并绝不仅仅局限于视觉艺术家。追溯其起源,早在 18 世纪,英国诗人威廉姆·布莱克(William Blake)就已开始将自己的诗集独立出版与发行,书中的内容从文本、插画、印刷、上色以及装订全部都是由布莱克和他的妻子自行完成。时至今日,当我们在艺术书展或是在 Printed Matter 这样的机构网站浏览,我们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种由艺术家为“书的语言”所创造的全新语法。

为同样爱好书的你们,本期《艺术世界》将就“艺术家书”的成型与外延,展现书前、书内和书外三个面向。在杂志页面中,我们可以领略作为艺术品的书在实体成型前,是如何在艺术家的头脑和工作室中经历重重探索与辨析;将其实体化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细节;与设计师合作过程中发生的讨论与辩论。以及,书作为文化产品是经历怎样的流程才传递到了你我手中;是谁在用怎样的方式致力于为独立出版书籍而发声。或许我们不能穷尽对于“艺术家书”的所有层面,但我们希望以此刊先取得一个开始。

最后,一本书的归宿注定是为人所私有,出现在书架/房间/收藏馆上,而藏书文化的演变又是如何;艺术家如何对阅读空间进行重新塑造,如何打破书固有的观看秩序;而当我们忘记空间,直面书页,我们身体的呼吸阀亦会悄然启动,从而打开我们内部隐藏的精神空间……艺术家对书的改写与创造,指向的正是一个精神上不断分岔的歧路花园,而我们,会在某处相遇。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