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变中的奥地利电子艺术节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in Change
李冰娜|文
 亮灯的电子艺术中心建筑外景Ars Electronica|图片提供,Credit: Nicolas Ferrando,Lois Lammerhuber
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之一,一直密切关注艺术、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数字革命对塑造未来世界的每一步革新。电子艺术节的举办城市林兹(Linz)是奥地利第三大城市,座落于多瑙河畔,因拥有河运的地理优势,在十九世纪开始成为商业及工业重镇,在纳粹时代更曾被希特勒计划打造为军备及行政中心,二战期间被严重军事破坏。
战后复苏的林兹锐意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电子艺术节属于重点培养对象。成立 35 年以来,得益于地方的支持,奥地利电子艺术节不断地在发展,1987 年开始颁发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1996 年成立内部的研发中心 FutureLab 并定期提供驻留计划和教育项目;2009 年落成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现在的奥地利电子艺术节已经成为一个研究、发展和展示数字艺术和媒体文化的国际平台,艺术节覆盖了约 65000 平米的中心城市地带,其中最主要的展览场地包括了大本营电子艺术中心,Mariedom 教堂,和举办展览及媒体艺术大奖的 OÖ Kulturquartier 中心。
2014年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的主题是“C … what it takes to change”。C 代表创意、社区、合作、交流和文化等,以艺术作为催化剂的角色为焦点,探究社会创新和社会影响力的前提和框架。显然,这个主题抛弃了往年偏向科技和概念化的定位,以更加入世的姿态暗示着媒体艺术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从 Change(改变)的主题出发,今年最大型的项目莫过于“未来创新者峰会”(Future Innovator Summit)。这个峰会召集了 24 位来自全球的杰出年轻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工程师、科学家和艺术家,分为 6 个小组进行长达 2 天的马拉松讨论,并提供世界级专家的指导。头脑风暴的主题都很高(jia)大(da)上(kong),比如如何结合艺术与科技从而创造更多的性别平等,或者如何激发天生的好奇心。虽然这个活动和日本广告公司博报堂(Hakuhodo)及联合国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合作,但也无法阻止我在活动两周后仍找不到官方的讨论成果报告。倒是参与者的项目演示更吸引眼球。前 NASA(美国宇航局美国宇航局)研究人员 Kelly Snook 为音乐家 Imogen Heaps 开发音乐手套 The Glove Project ,通过追踪手的运动方向和手指弯曲程度制作音乐,让音乐家使用乐器更加自如;自称为声音创客的 Afroditi Psarra 她对自然界中的隐形力量非常着迷,这次她展示了把电磁场转换成声音的可穿戴服饰,并用导电的纺织布料制作了布 MIDI 和合成器。
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在 2009 年落成成为林兹的地标性建筑。大楼外层被像素般的 LED 屏幕全面覆盖,似乎从建成的第一天开始就注定被当成灯光装置的实验场地。顺着楼梯走到河边你会发现一个小设备平台,你可以连接蓝牙设备播放声音,或用影像控制整栋楼的灯光。也有艺术家把大楼切成不同的色块,观众可以手持互动魔方改变大楼的颜色,又或者参观者可以收留一个灯光像素,在家自行控制灯光的闪烁和颜色。
在中心展出的设备艺术(Device Art)展览可以算是今年电子艺术中心里一大亮点。带着日本式对器具和形式迷恋的情怀,这个展览强烈输出了“设备即内容”的概念。当中又属 Touchy 最占风头。Touchy 看起来像是一个背面带有 LCD 小屏幕的头罩式人体照相机。 当你戴上它时, 眼前会有遮罩遮蔽视线,只有当发生人体接触,你才能通过打开遮罩看到眼前的事物。倘若接触超过了 10 秒钟,Touchy 则会立即为对方拍照并显示在前后两个 LCD 上,使对方能马上看见。创作这件作品的香港艺术家萧子文(Eric Siu)一直对用互动设计来改变感知与身体经验的题材很感兴趣,而他在东京做驻留项目期间,他常因与日本社会脱节或沟通不佳而倍感寂寞,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在艺术节期间,萧子文扮演的 Touchy 先生经常在街上散步和民众搭讪。他表示之后可能会基于 Touchy 开发一款针对社交障碍人群的辅助工具。
对于诸如图像、动画和 3D 投影项目来说,位于电子艺术中心一楼的 Deep Space 场地简直就是个天堂。 8 部 1080p 的 Barco Galaxy NH12 投影仪, 影像可投影在 16:9 的墙面和地板上,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投影体验。在艺术节期间,Deep Space 每半小时滚动更换节目,包括视频播放、现场表演和艺术家作品讲解。舞蹈和投影结合的作品并不新鲜,但我依旧没有弄懂到底是影像是提前设定好的,还是舞者现场触发影像变化?艺术家 Viktor Delev 构思并参与互动设计的舞蹈名为《无我》(Anatta ),其尝试将这个问题推向极致,让舞蹈和影像完美交织,其利用激光追踪技术把舞者的身体作为和影像交互的界面。人体在这个空间里对于精密算法来说无异于移动的物体,因此衍生出这个“无我”(Anatta)的印度佛教概念。
建于 1924 年的 Mariedom 是奥地利最大的教堂之一,历年来一直作为艺术节的重要展览场所,教堂前的广场也是今年开幕式的举办场地。开幕式最大的亮点之一是结合声光的投影映射项目Archifon III。 建筑的窗和墙面等上百种元素都被赋予独特的投影和声音,观众手持激光笔指向不同的位置便能触发声光变化,把整座教堂化身成一座虚拟的古董乐器。
在教堂里,世界上第一个沉浸式现实的 8 分钟表演艺术作品《海市蜃楼》(MIRAGE )正在滚动进行。观众被邀请带上一个类似于 Oculus Rift 的头戴式仪器。这个仪器内部嵌入的相机、耳机和显示仪,同时把观众和现实的视听世界完全隔绝。观众的视觉被显示仪所绑架,看到无缝切换的现实表演和提前录好的影像。此时,在虚拟和现实完全被混淆的情境下,《海市蜃楼》试图启发观众去建立新的感知系统,比如舞台上空气的流通、地板的震动、微弱的灯光变化以及舞者偶然的身体接触。
从教堂出来直走五分钟便来到艺术节的竞赛部分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的得奖作品展。 为了保证评选作品的质量, 电子艺术节颁发的奖项一年颁发一次电脑动画、电影、U19 青少年自由计算和创想未来艺术科技的奖项,两年颁发一次交互艺术、混合艺术、数字音乐和声音艺术以及数字社区的奖项,但获得最多关注的还是每个单元最高奖项 Golden Nica。
借用评委的话,获得动画单元金奖的 Walking City 穿越了设计、动画、雕塑、时尚和建筑的界限。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 60 年代建筑通讯派(Archigram),通过一个行走的雕塑不断改变结构、材料和肌理,来展示建筑为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居住者需求而改变的乌托邦愿景。
互动艺术的金奖作品则由《全民漏税》(Loophole for All)项目夺得。黑客艺术家保罗·希里奥(Paolo Cirio)发现不少跨国公司都选择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上匿名注册空头公司以便偷漏税。于是他黑了开曼政府机构的网站,把所有在加勒比海海外公司注册中心的公司名单公布出来,并邀请观众缴纳 99 美分盗用这些公司的账号避免缴税,并可以获得一份官方的纳税证书。而这份证书的颁发者是艺术家成立的一家有限公司,如果被查处,最多宣布公司破产,但对个人不会产生伤害。 据闻美国 100 强公司中有 83 个在这样的海外中心注册,比如苹果和脸书。既然我们对远远落后科技发展的法令和政策束手无策,还不如靠一个华丽丽的谎言来告诉世人丑陋的真相。
今年电子艺术大奖(Prix Ars Electronica)特别增设媒体艺术前瞻领袖奖项,评审团由自 1987 年以来 Golden Nica 金奖的获得者构成。大奖的首个获得者是新媒体艺术的先驱人物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他致力于研究数码和远程通讯网络对于意识的影响,开拓了国际互连网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成为艺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领导人物,并以艺术家、教育家和理论家的多重身份活跃于新媒体艺术领域。令人欣慰的是,阿斯科特从 2012 开始加入中国的德稻教育机构,活跃于中国高校促进中国艺术、科学、技术以及意识等领域研究的发展。
相比罗伊·阿斯科特的时代,如今电子文化并没出现大规模的革命,像奥地利电子艺术节这样具有前瞻性的艺术节也只能放大一些敏感的话题而已。但对于艺术节的常客来说,今年的整体作品从科技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力度不够,对社会创新引发的讨论也不痛不痒。而让我意外的是,电子艺术节在奥地利得到的关注很少,连林兹的本地居民也兴趣不大。如今网络扁平化带来爆炸性的信息共享,让电子艺术节这个机构能够给个体提供的资源便显得非常有限。如果我们靠这样的艺术改变社会,是否会成为天方夜谭?事实上,在政府不断缩减对艺术活动的开支的大背景下,关于艺术应该走概念化还是亲民化路线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中。但逐渐地我发现因为缺乏内在动力和开放参与性,艺术界内部的创新已经远远跟不上靠商业带动的科技创新。艺术节的组织策划形式需要从单纯的展览逐渐融入更多促进艺术家和观众交流与成长的元素。今年奥地利电子艺术节选择代表创意和改变的C作为主题,可以说是勇敢地挑战了自己的软肋。
 萧子文,《人体相机》(Eric Siu,Touchy),2014,Ars Electronica|图片提供,Credit: Tom Mesic Grinder-Man,《海市蜃楼》(Grinder-Man,MIRAGE),2014,Ars Electronica|图片提供,Credit: Tom Mesic *图片 → p41 文章 → p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