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4年10月290 期
艺术世界|策划
王懿泉、陈冰雨|责编

专题:逛

“逛”作为每年两期的特刊也异常单纯。取消固有的栏目设置,从ABCD 开始重新踏足艺术的疆域;赤裸裸,文字压轴放后。你的路标清晰,可以顺藤摸瓜定制想要的相遇;或者抛开成见,直接走进图像森林,凭嗅觉捕获意外的猎物——“逛”起来吧!

■ 策展人 ╱ □ 展览 ╱ ★ 艺术家

Allora & Calzadilla: Fault Lines ╱阿萝拉与卡尔扎迪拉:断层 □
三个展览与曼哈顿的艺术地缘政治
Three Exhibitions and the Art Geopolitics in Manhattan
 
陈琳琳 | 文

二战以后,巴黎、伦敦等欧洲城市已然式微,亚洲新兴的中心还处在边缘,新大陆理所当然地担当起引领世界艺术潮流的重任。通过吸引欧洲的艺术精英与培养本土的前卫艺术人才,纽约逐渐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中心,这一地位延续至今不曾被真正动摇。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看似自由混沌的曼哈顿艺术圈也逐渐秩序鲜明起来。如同曼哈顿的房地产,位置决定了一切:通常一个画廊与艺术机构所处的地段就决定了它保守或前卫、学术或商业、主流或另类的基调。上东区由金钱与权力作后盾的主流美术馆,下东区新兴活跃的另类艺术空间,切尔西经由前卫到商业洗礼的画廊区,共同组成了曼哈顿岛上丰富的艺术生态环境,影响着美国乃至更远的艺术疆域。



阿萝拉与卡尔扎迪拉,《断层》(Allora & Calzadilla, Fault Lines),10 块变质火山岩、由来自美国男童女高音学校的 Evan Corn 和 Douglas Butler表演,尺寸可变,2013,格拉德斯通画廊(纽约)展览现场图,Photo: David Regen


阿萝拉与卡尔扎迪拉,《断层》(Allora & Calzadilla, Fault Lines),10 块变质火山岩、由来自美国男童女高音学校的 Daniel Voigt 和 Dante Soriano表演,尺寸可变,2013,格拉德斯通画廊(纽约)展览现场图,Photo: David Regen

阿萝拉与卡尔扎迪拉:断层
Allora & Calzadilla: Fault Lines

纽约格拉德斯通画廊今秋的第一个展览是 2011 年代表美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组合“阿萝拉与卡尔扎迪拉”(Allora & Calzadilla)的以行为表演为主的新作《断层》(Fault Lines)。

格拉德斯通画廊位于二十四街上的空间中堆放着十组不同颜色花纹的大理石块,两个一组,切割整齐,只留出一面呈现自然断裂的效果。稍不留意观众还以为是走进了装修市场的大理石材展示厅。然而就在此时,两个不过十来岁的小男孩走来坐在一组大理石上,毫无前兆地突然用纯净如天籁般的男童女高音对唱起来。歌声在空旷的画廊空间中回荡,悠扬动听,可是仔细听来,歌词内容却是相互的讽刺与挖苦——“你这个猪鼻小丑”,“跟你说话让我以为人类还没有从类人猿进化完全”,诸如此类,与优美的曲调形成极大的反差。

艺术家援引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观点,认为言语上的挑衅与侮辱是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与地质现象“断层”一样,人们之间的言语挑衅也是一种情感的断层。说实话我对这样的理论标签并不感兴趣,对艺术家宣称的、在地质现象与人类情感之间所作的类比也略觉牵强,倒是对聘请合唱团的男孩来进行表演这一手法饶有兴趣。近年来艺术家通过表演者来实现自己的作品似乎已成趋势——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在现代美术馆的回顾展上启用了大量的男女表演者重现自己与合作者乌利当年的作品,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与纽约弗里兹艺博会上都雇用了表演者根据脚本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从表演的台前退到幕后,似乎更像是一位导演,而这样的作品对于展示、纪录、再现、收藏、流通等环节都做出了挑战,相关的批评语言也尚在建立之中,然而正是这种还没有完全定义的形式,让我体会到当代艺术的即时性并为之感到兴奋。

两位现居波多黎各的艺术家珍妮弗·阿萝拉(Jennifer Allora)与季耶默·卡尔扎迪拉(Guillermo Calzadilla)的作品融合了摄影、雕塑、装置、声音、录像和表演,对历史与当代地缘政治有着特别的关注。正因为没有给自己加以限制,他们的作品之间差异很大,似乎还在不断摸索前进当中,《断层》应该也只是其中的一个过程。

二十多年前,切尔西还是一片荒凉废弃的仓库区,自从高古轩等画廊入驻以来,当代艺术画廊、另类艺术空间纷至沓来,逐渐形成今天上百家画廊云集的繁荣局面。现在这里俨然成为了纽约的一个景点,周末的街头人头攒动,半空中由废弃轻轨改造的高线公园内游人如织。而日趋昂贵的租金早已将过于实验性的前卫艺术画廊淘汰,令中小型的画廊也望而却步,只有一众资金雄厚的画廊才能在此生存下来。年届八旬的芭芭拉·格拉德斯通(Barbara Gladsone)被称作当代艺术的风向标,在艺术市场上的成功并没有改变她的一贯支持新进艺术家的作风;而经由她慧眼发现提携的新人不久就会受到市场与美术馆的追捧,完成由切尔西的画廊到世界各地的拍卖场与当代美术馆的轮回。

 
*图片 → p52
 文章 → p115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