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4年8月刊288 期
小时代 Tiny Times
首届PSA“青年策展人计划”

艺术世界|策划
蔺佳、陈冰雨、王懿泉、栾志超、杨圆圆|编辑团队


这是一个以展览为中心聚合艺术的时代,展览取代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成为最公开而又最神秘的所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动了 “青年策展人计划”,旨在培养和扶植中国优秀青年策展人,这个计划成为抓拍青年一代策展人的生存实况的取景框,小伙伴、小时代、小生态成为此刻描述他们的关键词,但未来有无限多个视窗等待他们启亮。
39 有光
Light

席宇|文   陈冰雨|采访
 
展览“有光”展陈设计

光是什么,哪里有光?

展览“有光”是一个与光有关的艺术展览,综合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新媒体媒介,是中外艺术家与光的一次对话。西方的神话传说中不乏描述伴随着光或光束出现的人或物,而且总是与上帝一同出现,光在生命诞生之初具有权威性和唯一性。这导致西方的观察方式依赖于光,从光源出发,遇到物体出现投影,有光有影,有明显的明暗关系,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点透视的观察习惯,在艺术方面直接影响了西方绘画的构图方式。西方绘画史也可称作是一部对光线观察和表现的艺术史。西方光艺术作品大多都是从光本身的物理属性出发,或表现光所引起的心理及哲学启示或探讨光与建筑,与空间、社会、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

光在西方的艺术和科技中就和物体一样,是一个实际的研究对象,从物理层面出发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在中国对光的认识却截然不同,光在中华文化里是一个抽象的虚体,古人认为光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属火,是火的气,这种无形的气质,使中国对光的表达和观察最终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方面,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往往落脚在光的自然属性上面。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面对泱泱大国、浩瀚平原,人们的视线不会停留在某一个点上,而是放眼望去处处是景,普遍是光,这也培养了民族散点观察的视觉习惯,体现在绘画中就是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散点的观察也让光在古代的山水风景绘画中很少有具体的体现,而是化作自然光融入到山水风景中,这与东方对光的理解和观察方式密不可分。中国画中宣纸和水墨各自属性温和韧润,也不适合表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取而代之的是画面中的留白,白色的宣纸给光的表现带来的无限的可能,中国画中的空白、留白,墨色与纸面的对比很多时候就认为是表现光了。光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存在于画面,就像大气围绕于我们周围,与东方文化是那么的协调一致而不刻意。

本次展览就是针对“光”来做一次发掘和整理,这个过程是充满惊喜的。展览里我选择了中国十几位新晋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包括雕塑、装置、影像、综合媒体和架上绘画,他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探寻着光的轨迹,并在光的不同性质上发挥想象力,挖掘各种可能性。

我将展览设置了中西对话环节,特别邀请一位西方艺术家米沙·库巴尔(Mischa Kuball)带来他的光艺术作品,同时邀请
一位此领域的西方策展人格雷戈尔·詹森(Gregor Jansen)共同完成这个部分。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能让中西艺术家近距离的对话,也使中国观众可以更加真实的进入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光艺术作品。


席宇

ArtWorld:请介绍一下自己的专业出身以及目前工作。
席宇:我大学的专业是平面设计,研究生是美术学专业的民间美术方向,目前在昊美术馆工作。

ArtWorld:你对策展工作是否有接触或了解,是否有独立策展的经验?策展工作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席宇:一年的杂志社工作让我了解了当代艺术,之后画廊的工作又使我对策展有所了解,但独立策展的经验很少,大多是配合策展人完成展览。策展的过程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从与艺术家沟通想法,到看到作品诞生,再到展览的实现,整个过程太有意思啦!

ArtWorld:为何你选择“光”作为策展主题的缘起?你自身对于光有怎样的感性认识?有没有你自己的对作品的选择标准?
席宇:我对光的兴趣起初来自一次跟艺术家张秋实的交流,我问她为何会想起用灯箱光照的方式展示作品,她说她从小就对光敏感,喜欢亮的地方,被光照到她会有安全感,所以喜欢观察光。当时我对这句话并没有特别的理解,但因为她的这个特殊的兴趣点,我记住了。后来在我怀孕期间,经历了一次关于光感的胎教,是让我们拿着手电筒对着肚子,胎儿竟然有所感觉地动了,此时,我对光多了那么一点点好奇,之后宝贝降生,这个小生命连自己的爸爸妈妈都看不清楚的时候,眼睛却一直追着光亮的地方。我对光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但还不算深刻。直到在一次群展里,我看到了王辉的作品,一束强烈的光束表现影子的样子,那一刻我突然好像被一束光照到,一下想到了张秋实、周文斗、孙尧、姜琤等等一批正在用光创作的艺术家们,于是接下来就有了想要做一个有光的展览的念头。后来,在展览方案的研究过程中,我越来越被光所吸引,慢慢又发现了蒋志、蒋鹏奕、徐震、林欣、郑达、陆垒等等一批对光有着不同理解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我并没想过标准的问题,只是想把打动我的作品通过展览分享给更多人。

最早发起这个主题的展览思路之后,我曾经想过建立一个光艺术的平台,可以对光有兴趣的艺术家和研究爱好者提供交流,当时我建立了一个微博和公共邮箱,还给我们这些参与进来的艺术家集体起了个名字叫“LEAG 光效应小组”,微博也是这个名字,邮箱是:LEAG2014@126.com。

ArtWorld:你所选择的当代作品都探讨光,其中有些作品对于展览空间的光源有着自身的要求,能不能说说你想象中最理想的展示空间是怎样?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主要会体现在什么方面?
席宇:空间可以打造,我觉得做一个展览很有意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现有空间打造成最理想的效果,不同的空间会有不同的感觉和性格,不同的空间可以给展览的实现带来多种的可能性。这次 PSA 的年轻策展人扶植计划里面所提供的三个空间都比我想象的空间要理想,只是从展览的规模来考虑,5A空间是最适合的。层高、面积、学术性、完整度以及观众数量都是一流的。现在来说,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是这个方案没能实现是有些失落的。

ArtWorld:在特别的对话环节你选择西方艺术家米沙·库巴尔(Mischa Kuball)与策展人格雷戈尔·詹森(Gregor Jansen)对谈,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你所提出的中西交流的目的?
席宇:米沙·库巴尔是德国光艺术领域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我本来是想用米沙·库巴尔的一个中小型个展来呈现,再邀请一位西方光艺术领域有所研究的策展人来清晰地阐释艺术家的思路。最终的展现能让我们对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和思路有所了解。从而开启一扇光艺术交流的窗口,通过展览、论坛,一次一次做下去。我做这个方案想达到的目的是将这个话题拉开序幕,而不是仅以一个展览而结束。

ArtWorld:你认为策展提案,从纸上到现场实现困难将来自哪些方面?
席宇:我最担心的是资金会紧张,还有作品运输,安装中出现问题及危险。

ArtWorld:你预计策展团队需要几人,具体分工如何?是否对本次策展做出详细预算?
席宇:整个项目的筹划过程,我和艺术家们一起热烈讨论,梳理思路,他们给我了很多灵感和帮助,比如,孙尧老师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有很多有见地的想法,我会请他作为展览的顾问;王辉老师在建筑、雕塑方面非常熟悉,我请了他帮我做了展陈的 3D 效果,艺术家张秋实帮我联系到德国艺术家和策展人,还有周文斗和姜琤,在我策展的过程中都不吝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想法,他们组成了我的原始策展团队。详细的预算是这次比赛里面的必有内容,我也有做这次展览的预算。

ArtWorld:是否打算做专业的独立策展人?今后的职业规划?
席宇:暂时没有做独立策展人的打算,我觉得我离真正的策展人还差很远,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历练。今后我还想继续在我所喜欢的当代艺术领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周勇颉,《白日梦 2 号》,2013,布面油画,120×160cm


陆垒,《元素》,2007,耐火陶板、电热丝,40×50cm×5


周文斗,《篮球筐》,2010,霓虹灯管、篮球网、铝板、PVC


周文斗,《倒车》,2014,车后灯、不锈钢烤漆,150×150×150cm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