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期刊库
零时艺术中心
首页
读图
展评
展讯
《零食》别册
一噸半音乐
《艺术世界》LIVE!
寻找老读者
货柜
关于我们
订阅
联系我们
豆瓣小站&微博
博客
搜索:
艺术世界 2014年8月刊288 期
小时代 Tiny Times
首届PSA“青年策展人计划”
艺术世界|策划
蔺佳、陈冰雨、王懿泉、栾志超、杨圆圆|编辑团队
这是一个以展览为中心聚合艺术的时代,展览取代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成为最公开而又最神秘的所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动了 “青年策展人计划”,旨在培养和扶植中国优秀青年策展人,这个计划成为抓拍青年一代策展人的生存实况的取景框,小伙伴、小时代、小生态成为此刻描述他们的关键词,但未来有无限多个视窗等待他们启亮。
76 大地备忘录
大地备忘录
Memorandum for Gaia
开放问题研究所、宋振熙、卢睿洋|文 陈冰雨|采访
注:此次《大地备忘录》项目,开放问题研究所的参与成员为:刘畑、李晟曌。
策展团队:开放问题研究所 宋振熙 卢睿洋
问题支持:开放问题研究所
主题: 针对当下全球范围内最前沿的艺术理论和策展实践,以寓言、象征的方法,思考大地(Gaia)意义上的全球(非 Earth 或 Globe)。
阿根廷人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azar)在《动物寓言集》中写了一个会突然吐出一只兔子的人,他每隔一两天就吐出一只小兔子,一直吐到了十只。他认为“从十只到十一只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于是,在他吐出十只兔子之后,故事戛然而止,没有任何其他的信息——只留下了“十一只死兔子”。不论第十一只兔子是否就是这个吐出兔子的人,但它是一个转折点:吐出的兔子和人在这个时刻开始被并列在了一起,“它”和“我”重叠了,人与动物的边界崩塌、消失了,人成为了动物中的之一。
于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在今天被召唤:真正的全球一体化。到目前为止,所谓的“全球化”只是去连通被分隔开的不同的区块,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制度上的,然而它依然是在分割的前提之下,并且一直承认这种分割。
只有一种事情可以把“我们”真正视为一体,那就是当“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出现时,当我们涉及到例如气候、太空、自然环境以及种族存亡延续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意味着与其他动物并列,而非居于统治的地位。
全球的真正一体,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迷宫的诞生。在人类是物种之一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动物一直以来在大地上进行的书写,这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但是在中国古代,人们正是从鸟兽留下的痕迹中,发明了“文字”。同时,行走在迷宫中的人也会突然惊觉:自我其实就是迷宫本身。
苏格拉底在被审判时,为自己辩护说:雅典城邦好像一只身形巨大而动作迟缓的良种马,而他就是神指派给这座城邦的牛虻,但在新的结构中,城邦不再是一个被守卫的动物,城邦、动物构成了新的大地,按拉图尔的解释:大地(Earth)消失了,出现的是混合了地质学、哲学、神学、社会科学的古老概念:盖亚(Gaia)。
如果我们只剩下一个 0 一样的地球,和 0 一样的自身,我们将如何创造和延续(幸存)?除非,我们可以在 0 的边疆之内,拥有在 0 中造物的能力。这个0就是我们所言的“黑洞”。在展览的深入建构期间,策展小组将联合开放问题研究所和艺术家共同启动“黑洞计划”,黑洞是通向未知的部件,一个个的 0,它既是作品,也是文献,或者是操作手册。如同查拉图斯特拉从蛇与鹰看到的是永恒轮回和超人。这有点接近本雅明的夙愿:使用引文构成一本著作,像一个采珠员将整个大海的珍珠串在了同一根细线上。
在古希腊的神殿上,刻着的是“认识你自己”,而今天,所有的事物都在对别人召唤:“readme”。在这里我们在大地上需要完成的是奥德赛(Odyssey)与吉普赛(Gypsy)的一次交汇:既是回归,也是流浪。
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因为激怒了精灵,在一个瞬间就被异化而成为了精灵,但奇妙之处在于他或它,依然带着人类的灵魂,这种变形的灾难中带着解放的力量:貌似坚不可摧的、被预先填满的生活和未来其实随时可以崩塌。
在这种解放中,动物经常成为精神的载体,巡游四方,成为一种尺度:马丈量距离,鹰测量高度。维特根斯坦问“我们说,这只狗害怕它的主人要打它;但不说:它害怕它的主人明天要打它。为什么不这样说?”其实,这是一个可以被反转的问题,因为人早已不再是万物的尺度。
人类往往忽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历史学视角上看成是马背上的天下,置换到反转的视角上,匈奴、蒙古的骑兵便成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培育马匹的工作人员。《圣经·诗篇》里说:“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因为他是我们的上帝,我们是他草场的羊,是他手下的民。”所以教会人员为“牧师”,而有趣的是,汉语中最好的价值判断:美、善、義,都和羊有关,但今天,我们又如何从一个已经拥有多莉和她的后代的全新历史视角去思考这一切真正的意涵?
不要忘记里尔克对巴黎动物园的豹子所感知之物的再感知,它有着接近神启的敏锐和力量:“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容,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在这里,所有的边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迷宫,所有的不同的领土仿佛废品市场的报纸一样重叠了。假设“远方”这个不可抵达的位置,去完成对自我的一种烘托。因为,去哪里都可以说“回到”,就像“回”字仿佛可以延伸旋转。回到极点,回到起点,回到高空,回到洼地。
从左到右依次为:刘畑、李晟曌、宋振熙、卢睿洋。
ArtWorld:请介绍一下策展团队的专业出身以及目前的生活、工作状态。
项目团队:我们这次策展团队的 4 位主要组成人员(开放问题研究所的刘畑、李晟曌两位,宋振熙、卢睿洋)均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的“80 后”,早先的专业各不相同,分别是:数学、法律、美术史论和雕塑。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是一个集合文化研究、媒体批判与当代艺术策展实践的专业,也是中国第一个培养策展人的专业,主要方向是在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与策展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和跨领域实践。
团队成员各自都参与过众多的策展实践,也有各自独立的研究方向。其中“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由刘畑在 2010 年发起创办,刘畑既策划过不少展览同时也做作品创作,自我定义为一种特殊的“理论物理学家”,所以“开放问题研究所”也旨在开展独立的研究-创作的计划,同时也致力成为一个邀请、发动各界的研究-创作者共同参与推进的平台。李晟曌,策展人、写作者,曾经荣获 Artforum 艺术论坛批评奖,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反建制”和日常生活的研究。宋振熙,现工作于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负责当代文化艺术与城市更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同时也参与大量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展工作。卢睿洋,现刚刚在读于中国美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研究生,但已参与过不少展览项目。均工作生活于杭州。
ArtWorld:对策展工作是否有接触或了解?是否有独立策划过展览?策展吸引你们的地方在哪里?
项目团队:团队中的成员都有丰富的策展实践的经验。参与策划过相当多的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活动,其中包括:2013 年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2013 年杭州“林泉-书画与造园,新媒体现场”展览、2014 年香港“偏好:汉雅一百”展览等。策展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进行学习、思考、创作和社会劳动的创造性方式,而将各种人群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也隐藏着一场社会运动中拥有的能量。
ArtWorld:选择以隐喻的方式重现大地(Gaia)作为策展主题的缘起?如何挑选本次的展览作品?
项目团队: 并非现在去“ 重现”Gaia,而是进行“备忘”——备忘是为了将来“重现”。这是因为备忘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甚至不能用单一系统容纳的事情,仅就试图去触碰的一个方面展开而言:今天,生态问题成了众矢之的,生态破坏似乎客观得可以量化,臭氧空洞有多大,海平面上升多高,全球变暖几度……但同时各种类型的解释却让人感觉延宕无力,生态主义成了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技术脱离人的意志,成为一种似乎无所不能但又无法理解的力量。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成了一个最大的神话,而分门别类的学科建制已经无法解释这个混杂一体的现实。所以我们想要一种新的视野来自我观察,新的格局来激活生产,新的故事来讲述发生的一切。当然,备忘还有另一种意义是:可能甚至现在都还不是真正可以理解这些条目的时候。
关于挑选作品。首先,我们并不是直接挑选作品,艺术家也不需要交答卷,我们希望形成与艺术家一同工作的模式,审美和技巧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重点是如何戏剧性地引发问题。理想的状况是:策展、创作和研究互相交织在一起。
ArtWorld:你们理想中的展示空间是怎样?希望给大家带去怎样的观展体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又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项目团队:理想的空间可以与展览理念贯通,展厅空间其实也是展览的内容,而我们的策展思考中大量涉及空间的意象如城邦、方舟、坛城、迷宫、黑洞,本身就是非常空间性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营造。我们希望展览能产生一种“通路仪式”的效果,让观众能在离开展厅时有所改变。但我们也不希望让观众像猜谜游戏一样带走一个答案。在落实展览理念过程中,我们希望营造更多基于实际空间关系的意义链接,整个展厅的气息是无法预先通过模拟来估量的,这会是“差距”的所在,我们会不断地平衡“纸上”与“地上”的关系。
ArtWorld:你们认为策展提案,从纸上到现场实现困难将来自哪些方面?
项目团队:其实不是纸上和现实的关系,而更确切的说是文本和现实的关系。在这里,可能不应该说是“实现、表达”,因为不是在蓝图意义上的,而是互动交织的。困难来自于:我们总在期待本质上是非工程的“创造”,但“实现”永远是个工程性的过程。我们会愿意因为明天的可能性而接受今天的不确定吗?
ArtWorld:预计策展团队需要几人,具体分工如何?是否对本次策展做出详细预算?
项目团队:“大地备忘录”展览项目在整个所需人数上还没有太具体的限定,现在主要策展团队人员是 4 人。随着时间的推进任务的重心在不断变化,分工也在不断调整,现在集中于研究和理念,下一步会渐渐扩大、加入交流和落实的部分,展览的预算也会随着展览项目的逐步推进一步步细化和完善。
ArtWorld:是否打算做专业的独立策展人?今后的职业规划?
开放问题研究所(刘畑):专业、独立、策展人,都是问题。倒着简单说:策展和作品创作、策展人和艺术家于我看来是一体的,展览也是作品。独立被谈论的很多,但是什么才叫“独立”?要警惕“独立”成为一种保守的、空洞的姿态和口号,或者变成实用、功利的个体中心主义。要专业而不职业,“不要谋生,要生活”,所以,可以这么说吗:我最期待的是不可规划的那种东西。
开放问题研究所(李晟曌):“策展人”的概念的出现是非常晚的,但是与之有本质上相似的形态却有着很多古老的例子。所以我希望做的是开放概念之下的“策展人”,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神秘的邀约者。
宋振熙:我对独立策展人的看法是持有保留意见的,至少自己不会考虑近阶段成为独立策展人,而是更多精力投放到当代艺术与城市更新的项目之中去。我认为展览只是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社会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更多的社会文化需求和当代艺术创造之间还是存在各种关联的断链,需要艺术工作者去参与两者的链接工作,这是中国当下社会文化的急切诉求。而与此同时,策展只是一个途径之一,当然策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更好的保持学习状态和学术水平的日常训练。
卢睿洋:策展当然有其业务要求,但我并不想过于强调策展的专业性。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展示时刻发生着,互联网空间就是展厅,几乎可以套用博伊斯的老话“人人都是策展人”。而实际上策展又是个十分综合的活计,从学术修养到作品摆放都是策展人要关心的,策展吸引人的正是它触及艺术系统的各个环节,是理想的工作。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沪ICP备06014325号
This site uses
JT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