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4年6月刊286 期
龚彦|策划 / 殷罗毕|责编
王懿泉、蔺佳、杨圆圆、栾志超、陈冰雨、袁瑗、殷罗毕|采编小组

 

专题:罢课|School Bug

罢课,是为了让课更自由。在学院之外,艺术当如何更自由地艺术起来?在学院之内和之外,必须有反学院非学院让学院和系统运转失灵,这种全新的组织方式在之前的编程语法纯然是一种乱码,一种 bug——school bugs。柏林空间实验学院、“由……策划”项目、黄边站、Open School East、约翰·莫尔奖以及作为个人的丁乙、邱志杰将是我们举将出来,公之于众的 bugs。

 

开篇

罢课,是为了让课更自由。在学院之外,艺术当如何更自由地艺术起来?

在当代,成为艺术家,往往意味着首先是一种身份的获得和认证。最典型的艺术家制造管道,便是进入一所艺术院校,获得一个学位,成为某个院校的校友——获得艺术家身份认证的第一步。但学院,由于长期体制的固化,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方面却往往与艺术青年个人创造力难以相对应。以我们本期中受访者徐坦的说法,国内艺术学院的教育系统压根连“现代”都没有进入,更遑论“当代”?
 
为何我们活生生活在当代,但艺术院校却难以“当代”起来?或许,这也恰恰是当代艺术之为当代的题中应有之意。当代艺术,或者说在当代搞艺术,与传统艺术,与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教科书的死标本的区别,就在于它强烈的反学院反体系化。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说法,就是一种时时刻刻对现成意识形态保持警惕的批判性。这种当代艺术所建基之上的批判性,必然需要一种全新的人与人的关系。老师和学生,这种传统的权威关系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受到了挑战。罢课势在必行。在学院之内和之外,必须有反学院非学院让学院和系统运转失灵,从而在敞开中解放解脱得到全新游戏场地的全新场地,这种全新的组织方式在之前的编程语法纯然是一种乱码,一种害群之马,一种 bug —— school bugs。
 
因此,学院之外,或者体制化课程之外,反教育概念的艺术教育成为了当代艺术实践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个夏天,又一批新人毕业之际,《艺术世界》的六月专题将挖掘课外之课。
 
对于这些学院之外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我们将同时考察其开放性和私人性。
 
开放性,在于它们的门槛并非学院逐级的考试制度,而是面对整个社会开放的申请制度。同时,其教育和实践的资源和主题也有着更为敞开的场域,其带领课程的老师都是正在活动中的个人艺术家,而不是院校中固定的教师,而讨论的话题也有着更多公共性。参与的青年艺术家,其作品形态也相比学院作业有着更大的变动性和综合性。
 
私人性,也正在于其开放性。因为其非体制化的运营方式,其对于教育内容和实践主题的选定,对于参与的青年艺术家的选定和评价,均来自个别主持者的口味和判断。而这也恰恰将我们带回到了“艺术”所本来之处。艺术,首先就是一种个人口味和嗅觉。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 )所发起主持的柏林空间实验学院,杰罗姆·桑斯(Jerome Sans)所策划的“由……策划”项目,黄小鹏、徐坦发起的黄边站、伦敦的 Open School East、以匿名海选来推选当代中国绘画的约翰·莫尔奖成为了我们考察的机构 Bugs。而学院内的个人,在其具体而微的传授过程中,也有着各自对学院的反思和批判,丁乙、邱志杰便是我们举出来以说明一二的两则个人 bugs。
 
(殷罗毕|文)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