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4年3月刊283 期

专题:美术馆营造法式

中国正处于当代艺术博物馆建设的热潮中,大牌设计与大手笔投入频出。博物馆主事者如何定位,空间又如何在知名建筑师手中腾挪幻化,都回应着建筑公共性的经典论题。从罗马拱顶的变异回响到走出“白盒子”走进游乐场,当代艺术的收藏空间还会走多远?或许从本期专题的个案中,我们也能管窥艺术史发展的未来。

56 在科学实验室里做建筑——畅游在扎哈·哈迪德的 “银河”

傅宇佳|文

建筑不是艺术,但“眼睛可以逗留,可以仰望,可以远眺,可以近观,犹如闲庭信步一般。”在形成今天备受争议并且强烈的个人语言之前,扎哈·哈迪德一直在不断地实验,抛弃已有的设计语言,挑战新的实验,在她自己的“科学实验室”里,处理那些复杂的空间关系。
 
 
新社会的需求
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文明城市的象征应该是什么样子?鼓楼、天安门城楼、天坛以及长城都已经不再能代表当代中国的新形象,它们只能成为代表农业文明的历史性标志。
 
从原始人近河而居、夯土城墙开始狩猎生活的人类文明,到第一次定居的景观、几万元一平方米墓地的城市文明,原始宗教的构筑物成为早期人类精神的标志。在城市模样出来后,几千年来一直是以统治者的宫殿建筑和宗教建筑为城市标志的核心,也是权力和精神的中心。周边是市民的手工作坊,商贸市井生产生活的地方,充满生机却不是标志。
 
扎哈·哈迪德,Galaxy Soho,中国北京,完成于 2012,
(Zaha Hadid, Galaxy Soho, Beijing, China, Finished in 2012),
Zaha Hadid Architects|图片提供,Iwan Baan|摄
 
 
回到今天的北京,二环线内浩然矗立的银河 SOHO,33 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集办公、零售和娱乐功能为一体,完全以扎哈式的流线型设计畅游在“银河”的方式存在。自由的建筑在城市中心构建了一个微型城市。然而这对建筑师本身来说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角度问题。
 
作为一个城市景观,不能只靠单纯的方、圆、高、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来说明,它需要考虑建筑本身以外的公共空间。而扎哈·哈迪德总试图将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变成另一种流动的可能。她从个人主张结合现代城市建筑结构出发,以五个外形流畅而连续的体量构成银河 SOHO。通过伸展的连桥连接这五个彼此独立的部分,使每个空间的方向都相辅相成,融为繁华都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一致感极强的层层楼宇中,银河 SOHO 的设计透露出更多的是现代社会阶层和城市权力的中心感,而中国工业文明城市的未来感也在光彩熠熠的流动空间中意味十足。即便如此,银河 SOHO 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界定旧城的保护范围为“四至以二环路界定,占地 62.5 平方公里”的规定中并不讨好,过于现代和前卫的流线设计也涉嫌破坏北京古城风貌,始终引来争议和批评。
 
 
扎哈·哈迪德, 香奈儿流动艺术展馆,曾在香港、东京和纽约,目前在巴黎,完成于 2010,(Zaha Hadid, Mobile Art Chanel Contemporary Art Container, Hongkong, Tokyo, New York, currently Paris, Finished in 2010),
Zaha Hadid Architects|图片提供,Virgile Simon Bertrand|摄
 
 
没有墙壁的建筑
没有僵硬的体块,没有直来直去的转角,也没有突如其来的结构转变,在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中,她从不打破自己在建筑外形上的流动感,甚至令人觉得她的作品中,连堵墙壁都没有。
 
香港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厅,这间由扎哈哈迪德一手设计的奇迹被命名为 "mobile art (流动的艺术),同时也被称为一个往返于艺术的空间。数百块白色的砌板组成,曲线迷人,在专业安装工人手中,它被组建成一间占地 700 平方米、高6米的展览厅,分拆之后,可以很方便地装在集装箱中运往下一个目的地。作为 2008 年 chanel 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展览厅的外壁是最具香奈儿代表性的纯白和菱格的设计,到了夜晚,特殊的反光物料又能使外壁反照出千变万化的色彩,与周围的城市景色融为一体。从上空俯瞰,整个博物馆就像是一只充满了气的自行车头盔,炫酷夺目。
 
“我希望我们的建筑能够将人们带到另一个新世界,激发人们对创意的兴趣。我们的建筑直观而富有激情,国际化而充满活力。我们希望建筑能够为人们带来独特的体验,让人们好像进入一个新国家,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新奇。流动艺术展览馆的创作遵循上述创意原则。”
 
香港香奈儿流动艺术展览厅就像一件被信手拈来的纯真的艺术品,她将数字化的设计隐秘在流动的线条中,环形底盘是展览空间最基本的图解,而展览厅外观显著的变形创造了一个静止且运动的展览空间,空间中心是一个 65㎡ 的中庭,没有坚硬的四角,光滑又纯白的壁面,无论是可以小憩的座位,还是屋顶和墙体放射性的线条感,不做展览的时候,也摒弃了空间徒有四壁的感受,让参观者行走在其中,有一种初次偶遇的视觉加触觉的新鲜体验。似分割未分割的空间布局,也有效地实现了艺术的集体体验感,丝毫没有察觉有墙体在中间阻隔的感受,在视觉上制造出一种抛弃了私密感的假象。
 
 
扎哈·哈迪德,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中国长沙,尚未竣工
(Zaha Hadid, Changsha Meixihu International Culture & Arts Centre, Changsha, China, Under Construction),Zaha Hadid Architects|图片提供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实验室
“2007 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流动艺术展览馆的首次展示上,香奈儿首席设计师卡尔·拉格斐说:“哈迪德是第一位能够舍弃‘后包豪斯’的主流审美观的建筑师。”她的想象力几乎全用在了城市这个巨大的建筑实验室里。
 
扎哈·哈迪德在新现代主义和“高科技”派类型中,加入了个人化的探索,她对线条的设计具有天赋般地敏锐:她建筑尺度层次的丰富致使造型效果异常生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个项目还将设置各种独特的城市节点和空间,其中涵盖一座大剧院、一座现代美术馆、一座多功能厅以及其他辅助性的设施。建筑所展现出的十足的未来感同时引领着社会各界的不断关注,这便是公共建筑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最佳佐证。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