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11月9日 策划人:倪昆
讲者:正杰、李丽莎、那颖禹、陈建军、陈 胄、曹明浩、李牧、王虹凯
活动开始时,重庆器·Haus空间的创始人之一的倪昆介绍说,从去年 开始,他们就把公共空间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跟公共空间 有关的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在乡村的辐射。其中的项目 有:一个是艺术家正杰、李丽莎和那颖禹参与的丽江工作室;第二个是 在成都的农村项目叫“昆山再造”;第三个项目是由来自台湾的王虹凯 做的,关于她的家乡云林县的一个蔗糖厂;第四个是李牧的项目,在他 江苏的老家以一些当代艺术的图象和内容在其中发生了一些互动。
李丽莎通过大量的生活与工作的照片,展示了离丽江古城20多公里远 的一个高原湖泊附近的小村子成立的丽江工作室。在那里,他们杀猪、 淹牛、做月饼,与当地农民一起生活,与当地纳西族一同玩乐。丽江工 作室最早在2005年的时候,在昆明做了为期一年的系列展览,叫作《江 湖》,反响很大。2007年至2008年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小组“Catalog”(目录小组)在拉市海的这个项目叫做“世界文化遗产啤酒花园野餐”, 该项目介于科学和美学之间,是有些模糊的,涉及到很多科学方面的 知识,包括他们收集了当地一些能量的一种循环。到了2008年,他们又 做了一个壁画项目,邀请了一些艺术家到当地给农民画壁画,农民提 供免费的墙面。艺术家就需要一边满足农民的审美要求,一边也不能 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要做这些处理和平衡,就会既痛苦又欢乐,有非 常多不一样的结果和过程。
陈建军则介绍说,始于2010年的“昆山再造”现在仍然在持续。他们提 出“地方志的接接”和“情感对应”的想法,用新农村建设和艺术来不断 影响村民的生活。除了他本人外,艺术家陈冑、曹明浩等人也纷纷用影 像的形式记录下那里发生的点滴,刘伟伟则干脆做了一个“意见箱”, 分设在村落很多地方,可惜并没有村民往里面投意见。

活动现场
李牧的项目叫作“仇庄项目”。2013年年初,他就回到了家乡仇庄。他做 的第一件事就是租了一个房子作为图书馆,里面有一部分是他的艺术 作品,或是以图画为主的书,同时还有些美术馆捐赠的书。李牧说,他 最初担心这些东西会像是空降的事物一样,和村民有很大的隔阂,但 他又不希望制造任何的矛盾,而是希望去记录这些不同文化与观念的 冲突。在那里,他既提供画画的材料,教村里的小孩画画,同时也拍纪 录片来记录这些初次接触艺术的孩子们。
王虹凯经常被人称为声音艺术家,但自认为关注的其实是“聆听”。日 渐衰落的虎尾镇,在日据时期才通过建立糖厂重新建立起来。这个历 史空间成了小镇居民的集体记忆,聆听它就是聆听整个历史变迁。因 此,王虹凯邀请一群退休的糖厂工人跟他们的老婆一起来参加录音的 工作,试图让观众用聆听去重新记忆,他们是用什么方式去记忆,用什 么样的语言去诉说这样的经验。
在各自介绍完已经开展的驻村艺术项目后,几位嘉宾也纷纷表示,这 种形式还会不断地继续,还会让艺术家、政治家、建筑师等不同领域的 人参与到这类合作计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