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俊|采访
张恩利,当代画家,1965 年出生于吉林,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是最早签约世界顶级画廊的中国艺术家之一,多年来坚持以画作表现平凡的日常器物或常态的生活空间。
Artworld:大家都知道,您早期的创作题材以人物和肖像为主,现在则以静物画为主。怎么会有如此明显的转变?
张恩利:早期画人物的时候,我也画没有人物的场景。当时画一些台面上的静物,那是和人物画平行的一种创作。后来,我慢慢地从台面上也发现了一些很个性化的东西,静物的丰富性和人物是很不同的;再后来,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观察物体本身,把静物画的性质扩大了,有些类似于给静物创作肖像画。
Artworld:给静物创作肖像画,这和肖像画本身有什么差别?
张恩利:人物画有它本身的局限性,这个人的性别、身份、国籍,以及他是干什么的,这些因素都会在里面。它们会阻碍我的创作,我摆脱不掉这些社会现实层面的外部因素,而我想表达更为内在的感觉。久而久之,我发现两者有一种互相抵消的状况。我希望表达更开阔的世界,所以干脆就把人物拿走了,围绕着一些为人所使用,但又在画面上看不见使用者的器物来进行创作。我惊喜地发现,这么做回馈给我新奇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描绘物的外貌也是一种肖像画——物的肖像。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Artworld:也就是说,当人物的个性成为阻碍你个性表达的阻碍时,您开始追求那些看上去没有个性的物,以及它们带给你的其他可能性?
张恩利:物提供了我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它追求一种看似更客观的效果,但其实上并不完全是。比如我画一个小孩,他的某种神情、某个动作体现了他的个性,这些都是被限定的。我觉得还不够,缺少我想要的发挥空间。在肖像画的范畴里,这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我更希望能够在一些身边随处可见的、带有共同经验的东西里去发掘我的个性。这也是静物画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比如我画的皮管,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它给我很多似人非人的感觉,有些确定性,也有些不确定性。在我们生活里存在很多这样的物件,物本身虽然没有个性,可是它能像一面镜子似的,映照出它的使用者的气质、精神,以及他们和它的关系,他们如何对待它,如何使用它,这些都是开放的。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理由,静物画一直是很传统的,对此谈论出什么新的观念也很牵强。不管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这些题材本身已经非常保守了。正因如此,它也对我构成了某种挑战,我需要有勇气去面对静物,要找到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它。
Artworld:就我对您作品的观察,我发现您的静物画有一个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你抽空了传统静物画里都会出现的台面。
张恩利:我并不是刻意要把台面取消掉。真正的原因是,我希望改变原有的观看视角和方式,去发现这些物也可以凭借一种新的意义而存在着,这么做就间接造成了好像台面消失掉了的效果。比如,当你俯看物体全貌的时候,其实就没有台面了。传统的静物画,我们的视角是坐在凳子上,或者是站立着,那样就会有一个台面的效果。必须要打破原有的方式,才会有新的意义涌现出来。
张恩利在工作室,2013,奶粉 | 摄
Artworld:固有的视角也是局限艺术家可发挥空间的因素之一,毕竟如您刚才所说的,静物画本身是相当保守的一种题材。
张恩利:对,改变视角可以发现更多的东西,只要找到一个被遗漏的角度,就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比如我画过一个底朝天的桌子。在通常情况下,桌子底下的样子只有猫狗之类的宠物跑到桌子底下才能看到,人往往只能看到它正面的固定的样子。静物画也如此,任何物体都有正反两面,要去看它不为人知的背面,而不是正面。我试想在某种动物的视角,或者在更高的视野,来捕捉物质本身存在的却被人所忽视的特质。因为对传统静物画而言,至关重要的就是你观看的位置,甚至就连你的身高对你所看到的内容都是相当重要的。我希望突破它。
Artworld:不仅是对物的观看方式,也许还应该有对物的使用方式,对物的想象方式。
张恩利:对物的看、用和想,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每个艺术家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虽然是客观的物,但要找到个性化的、主观的视角,其中“我”就特别重要。每个人在观看的时候,都意识到是“我在看”。当他不去思考的时候,物就摆在那里;当他去研究它、研究怎么观看它的时候,物就不单纯是物本身了,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冒出来。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去挖掘秘密一样,但首要的是如何摆脱以往对于物体固有的界定。
Artworld: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呢?
张恩利:物的不同摆放和呈现方式也意味着对日常经验的重组。比如,我画过一个装满了球体的桶,里面有足球、排球,还有地球仪。虽然都是球体,但一般情况下,两者不太会放在一起。可就算放在一起,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其中隐含着一些关联的可能性。再比如,我画过五个箱子垂直方向地叠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会这么摆放,但不能否认就一定没有这种可能性。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它超出了这些物品本身摆放的规律,它的使用性连带着它构成的经验,因为摆放方式和观看方式的改变,而变得大为不同了。
Artworld:这就是你目前的艺术哲学?
张恩利:是的。物体看上去是封闭的,但它像容器一样,可以容纳我的想象力。我的出发点是去寻找那些不同视角的静物,它来源于我对身边周围的物品的敏感度。在我眼里,物不仅仅是物,它还意味着某种关联性——和周围场所与空间的关系,和观看者内心的与精神的联系。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词汇,以及我看待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