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辉|文 尼尔·盖曼在杰作《乌有乡》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城市的方式:在宁谧、整洁、秩序井然的“上伦敦”的下面,竟然存在着一个由噩梦、鬼魅、迷雾、残忍、肮脏所构织出的“下伦敦”的迷宫。但除却令人窒息的故事情节之外,让我们着迷的恰恰是进入“下”伦敦的方式:我们需要门菲那样的“开门者”。  1989年,12月31日,人们在布兰登堡门庆祝新年的到来
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来说,柏林墙的倒塌都首先意味着对“封闭边界”的去除。这一事件首先标志着柏林人从此不再画地为牢,但也同时标志着他们对城市自身的一种新的理解:城市自身理应是敞开的。15周年纪念时由各国艺术家所“虚构”出的那座柏林墙其实在想象力方面并不引人注目,过于浓重的政治气息多多少少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潜能。倒是如今在柏林墙旧址处的那一道浅浅的凹痕更令人遐想。向下的凹陷比树立起来的纪念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如月之暗面般,迷人又隽永。  柏林墙上的画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拉德·布赖恩(Ladd Brian)在《柏林魅影》(The Ghost of Berlin)一书的开始就说道:“柏林是一座幽魂萦绕的城市。”不过,布赖恩所说的“萦绕”主要还是指“记忆”,而抖落这些尘封的往事,Techno音乐向我们展示的却是另一种面貌的“萦绕”:用源自地下迷宫的声音来唤醒城市自身的“暗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