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昉 | 图文 胡昉,作家,维他命艺术空间艺术总监,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顾问团成员。
 杨海固(Haegue Yang)的录像散文《加倍和减半—无名邻居事件(Double and Halves – Events with Nameless Neighbors)》长达70分钟,叙述的是她对汉城一个居住区中居民的观察,或者说,轻声的颂歌:那些萨满,那些老人,那些妓女,那些债务缠身的人,那些平凡的、谦卑的、通常被归入为“穷”的人们,杨海固以一种平和的语调开始她的讲述: 住在这儿的是年轻人。 他们因其无用而拥有青春。 因为他们年轻,他们移动迅速。 但这与匆忙不一样, 因为他们不在匆忙的快车道上, 他们因其无用而负疚。 在一个像威尼斯双年展那样的国际大展中,很少有人会看完长达70分钟的影像作品,我也并没有全部看完,但那些空寂的街道长时间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整个影片中,它们还奇异地融合了韩国馆四周的风景画面,那是在艺术家敏感地体察到那些在大展之外的时间对韩国馆造访者的痕迹之后,将这些几乎不可见的痕迹变成影片中的一个平行的线索,这些无名者几乎不可见的日常痕迹实际上处处可见。 杨海固此次为韩国馆所作的项目《冷凝》(Condensation),包括了这个录像作品和两个装置:整个展厅充满了奇怪的气味(由分布在空间四处的气味发生器散发出来),电风扇时不时自动启动,彩色的“百叶窗”在风中摇摆,这是介于私人和公共之间的领地吗?我们所知道的是,在她长年游走韩国和德国、汉城和柏林的过程中,不管国家的时局多么动荡,至少这些室内的物件是诚实的,是在帮助人们建构着日常生活的系统。 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也深深地体现在香港馆的代表艺术家白双全(Pak Sheung Chuen)为威尼斯双年展而作的项目《制造(完美的)世界(Making (Perfect) World)》中,这个展览题目既是对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制造世界(Making Worlds)的回应,同时,也从更为个人的角度—世界(Worlds)在这儿变成了小世界(World)—提议了一个更为乐观(或者需要更为乐观)的对世界的观点,而这种视角恰恰来源于对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转换之中。 在香港馆的庭院到两个室内空间中,白双全将他在香港及旅行世界的过程中创作的部分旧作,和在威尼斯当地居住两个多月所创作的新作融合起来,创作了“海洋、香港、异邦的城市和梦”的四部曲空间,这是一个在世界中漂泊的人眼中的世界。  韩国国家馆 展览现场,2009
记忆中深刻的是白双全讲述的关于他在威尼斯黑夜旅行的故事,为调适初来威尼斯后的心理不适,他复印了威尼斯的地图,鼓励自己每天在黑夜中行走,每走一条路,就将在黑白复印件上呈白色的那段路程涂黑,最后,黑白地图全部变成了黑色,构成了这件名叫《夜行威尼斯》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随手捡起一些石块,后来,他意识到这些石块可以等同于他的体重,而通过绳线的交织,一半的重量支撑着另一半,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平衡结构,就像人的灵魂支持着人的身体,这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灵魂是半,身体是半》的来历。
那些重大的事件以及巨大的存在似乎只有转换成个人可以捕捉的经验,才能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或者说,世界本来就是微小的存在,家事也就成为个人必须处理世界问题的生动隐喻,正是在这种看似脆弱的运转中,艺术家轻轻地说出了他们的诉求,而在尘世的喧嚣中,我们突然听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