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化童 | 采访 顾晨 | 摄影 王晓渔,学者,文化批评家 
在您之前,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朱大可、张闳两位老师已经率先入住莘庄。在去年夏天,您也搬家至他们住处的附近,如今莘庄的文化圈几乎就成了文化批评研究所的“分部”。您当初入住莘庄是为了和他们“会师”吗? 王:我们虽然在美学上具有高度共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欢独来独往,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紧密。“会师”的地点基本都是学校,跟住处没有直接关系。曾经有半年,由于上课的时间不是同一天,整整一个学期没有见过几次面。也有一些时候,我们会在一些公共场合“偶遇”,发现对方也参加同一个文化活动。当初入住莘庄主要是考虑房价、交通等因素,没有考虑到“会师”。美学上的共识不是通过“会师”形成的,更多的取决于知识视野和个人气质。 在您搬家时,曾听您抱怨搬家最累的就是搬书,作为《独立阅读》的发起人和编辑者,您的藏书量之多是公认的。莘庄的书店、影碟店、电影院等文化场所构成了它茂盛的文化生态。这些对于您选择莘庄作为居住地是否有些影响,能介绍一下莘庄的文化生态吗? 王:我对书是“用”而不“藏”,书的数量在同龄人中大概算是多的,但是没法跟专业的藏书家相提并论。我一直犹豫如何确定书的“户籍”政策,完全开放还是指标管理?按照我的性格和需求,倾向于多多益善,但是那样的话我就要准备可以容纳两三万种书的住宅,为了达到那个目标可能我会忙得没空读书,适得其反。我曾经考虑进行指标管理,比如限定为五千种,先把多出的淘汰掉,以后每买一本就淘汰一本,又觉得这跟户籍制度一样残酷,只能作罢。我过去住在大学附近,可以傍晚去大学校园散步、吃饭、逛书店,现在会有些不适。我的文化消费基本不在莘庄,比如买书会乘地铁去陕西南路的季风书店。以前莘庄有个二楼书店“犀牛书店”,那条街和那个二楼走廊,都很接近理想中的情境,可惜交通非常不便,现在那家书店已经关门了。 您搬家后说,选择搬家去莘庄是“以时间换空间”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能谈谈您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看法吗? 王:莘庄适合居住,但谈不上适合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住在莘庄的似乎以城市候鸟居多,所以地铁线尤其繁忙。我对居住的城市有一些基本要求:一所不错的大学、一个不错的出版社、一个不错的书店、一家不错的报纸和杂志、一个不错的博物馆和美术馆,这样算下来可选的城市屈指可数。我有小城情结,可惜满足上述条件的几乎都是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城市的文化空间不一定要宏伟,有时“小的才是好的”,比如大学,在民国时期经常全校只有几百人,师生像邻居一样熟悉。今天的大学城,是大学像城市一样;我想住在另一种大学城里,即城市像大学一样。 您博客的名字曾叫“书中自有……”,谈谈您理想中家宅的形象,怎样的住宅和地段对于您来说才是“黄金屋”呢? 王:理想中的家宅,我曾经见过,那就是马一浮在苏堤映波桥畔的住处——蒋庄。去年夏天去杭州,连续三天,我每天都去那里凭吊,遥想当年,物是人非。我对家宅的想象是田园式的,现代的文化空间基本都是城市空间,这个矛盾很难克服,融二者为一体的成本太高。莘庄的优势也就在于你居住在“乡下”,去城市中心又非常便捷。从这点来说,地铁一号线就是它的中枢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