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09年5月 230 期
null
“大食代会议室”的故事(节选)

胡介鸣 | 口述  王娅蕾 | 整理(略有删减)

90年代时我做的东西比较个体化,因此没有找助手,都是自己做,只是创作时零星有一些朋友和学生来帮忙搬东西、打灯光、看场地。2000年以后我开始做交互作品,在原来影像和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环节和步骤,涉及到各方面的技术,尤其是理工科类的知识技能,这就需要有团体的合作。

我的“团队”其实也不是固定的团队,只是时常把相关方面的朋友——比如做硬件、软件的,拍摄器材方面的——约在一起开会,在“大食代”一类的快餐店,我办张卡,大家想吃什么就自己去拿,吃吃喝喝的同时我提出计划让大家讨论。大致是我已经有一个总体框架,规划好大概有几个环节,大家根据自己的专业和长处来提意见、解决各种问题,看上去像是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当时我基本没有像样的固定工作室。1999年住进改建好的曹杨新村,楼高24层,我住在8楼,就租下24楼尚未售出的一套三室一厅做工作室,电梯上上下下很方便,但格局较小,居住型的房间用来展开新媒体方面的研究和制作也不太合适。

从刚开始做新媒体,我就发现这不是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合作和支持才能实现。尤其在技术方面,比如硬件、数控、编程的技术,都不是我一个人能做的,因此我一直有这样的设想,要建立一个有多方资源支撑的理想的工作室——要想达到某些效果,就必须资源共享。
 

技术时代的艺术
1996年开始用音乐元素来表现的作品的时候,我连基础的乐理知识都很缺乏,更不用说MIDI等音乐软件的使用,因此找朋友来帮忙,没有经济上的报酬。这算是我“合作”的开始。当时录音条件很简陋,作品最后完成的质量可以说是非常业余的,仅仅是完成了观念而已。当时我还到交响乐演奏现场听专业的声音,并试图采样——拎着简陋的录音机跑到演奏的后台去录——最后效果差到没办法用。只能使用音色库,记得是到专业琴行去买了两张碟,七十多块钱,这也是音乐学院的朋友提供的信息,我自己不知道哪里有卖。

对技术时代的艺术的认知,很明显在是经历了一个展览事件之后得到得到实质性的突破的。2001年初,我的一件摄影装置作品《1999~2000传奇》受邀参加旧金山MOMA的一个名为《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新媒体艺术展览——我印象中,当时还没有“新媒体”这个叫法——参展作品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跟我们70年代到90年代看到的录像、装置都不太一样,有些东西是完全在我的阅读经验之外。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