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09年9月 234 期
null
屠龙之技的解剖图(节选)

目击者:彭茂宇Marvin Peng(美)
时间:2009年9月
地点:《艺术世界》杂志

屠龙之技的解剖图

在探访坐落在芝加哥湖畔路边的国际外科博物馆(International Museum of Surgical Science)之前,我想象着麻醉发明之前的手术场面,期待着外科器械的刀光剑影,心中欢腾着一种对B级恐怖片的憧憬。但是当我踏进这幢四层小楼时,低级趣味没有被满足,却看到一派祥和宁静:玻璃头骨和内脏结石都熠熠生辉,华佗水墨画和南丁格尔半身像各自怔怔出神,古典大脑解剖图和现代核磁共振成像照片相邻并置,还有“壁画之间”里由意大利画家格雷格里奥·伯格罗(Gregorio Calvi di Bergolo)创作的外科学历史大型油画,都让我有种身处艺术馆的错觉。虽然我也看见了一些奇巧的逆刃截肢锯和貌似小李飞刀才会使用的繁复眼科手术器材(有的上面还留有可疑的红渍),但“艺术氛围”一直环绕在我周围,并在我走进医学名人堂“不朽之间”后显得更强烈。

此间有两排雕像对面而立,塑造的都是曾给医学界造成深远影响的人物,比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典解剖学先驱盖伦(Claudius Galen)、近代解剖学奠基人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无菌手术推广者李斯特(Joseph Lister)等等,他们是本地雕塑家路易斯·林克(Louis Linck)等人的作品。彼时四下无人,三月的阳光在雕像上点到为止,给它们涂上一层希腊式的辉光,虽典雅,却不肃穆:每个人物都像封神演义的神仙献宝般急切地展示着自己的终身成就—李斯特毋庸置疑地指着脚边的石碳酸灭菌喷洒瓶;维萨里手托头骨,袍子下藏着一副肋骨(他曾为获得解剖材料而掘墓盗尸);巴斯德眼神坚毅,身边温驯大狗的眼中也充满了孺慕之情(但他研究的不是狂犬病么?)—这种开门见山的广告牌作风恰好符合医学追求实用的目的,倒也让人莞尔。于是我离开巴斯德和啸天犬后心情轻快,觉得没必要追究所见的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可能这个博物馆的主题正如它墙上的复制伦勃朗(Rembrandt)名作《尼可拉斯·图尔浦医生的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那样,既有优雅的审美价值,又有准确的科学性—事实上,这幅画对手部解剖的描绘是如此的正确精准,以至于美国手外科学会出版的学术期刊《手外科杂志》(Journal of Hand Surgery)都曾刊登过一篇论文,内容是好事者用真实的尸体解剖照片有样学样,向伦勃朗致以跨学科的敬意。

伦勃朗(Rembrandt) 尼可拉斯·图尔浦医生的解剖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国际外科博物馆(International Museum of Surgical Science)

列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子宫中的胎儿》(Studiesof Embryos Luc Viatour)

维萨里(Vesalius Fabrica) 《人体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

福瑞兹·康(Fritz Kahn) 《作为工业宫殿的人体》(Man as Industrial Palace)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