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09年6月 231 期
null
Antonio Sant’ Elia—安东尼奥尼·圣埃里亚

潘盛 湛蓝 编译


与《未来主义宣言》同时发表的设计图纸

“我们无从知晓圣埃里亚的才干是否能进一步地发展,他死于1916年,年仅26岁。当时,他的同代人,勒·柯布西耶,还尚未悟道。”—吉迪(Giedion)
圣埃里亚的画作一般只有几平方英寸,最大的只有两英尺宽。在他的建筑世界里,高楼林立,无数大桥和高塔正缄默地俯瞰着世界……

1914年,在一次名为“未来城市”的展览中,一个巨大的摩天楼设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这个大楼及其周围的装置,仿佛一架巨大而运转灵活的机器。大楼如同一个巨型的集成电路,由片状的墙、斜向的扶壁组成,没有绘画也没有雕刻,外露的电梯像铁和玻璃制成的蛇,沿着楼层的正面向上攀沿。林立的楼房通过桥、大型的天际线般的广告牌连接在了一起,而在他们之下,紧邻着的是一条深渊般的街道,街道不再是一个平面的衍生,而是经过好几层深入地下,川流不息的汽车、火车,分别在不同高度上行驶……更为令人惊讶的,设计中还出现了当时尚未在世界上使用过的飞机起降场和无线电通信线路。这一切远远超出了当时实用的建筑范畴,却应和了当时在意大利最为激进的未来主义首领马里内蒂的狂言:“我们确信伟大的世界被一种新的美所丰富,这种美就是速度之美……今天我们靠速度来建立起未来主义,因为我们要将这片土地从臭气熏天的教授、考古学家、古董商们的手中解放出来……拿起你的斧头和锤子对这个可怜的城市进行无情的打击。”而这一设计的作者,安东尼奥尼·圣埃里亚,也由此成为了未来主义建筑的代表者。

《未来主义建筑宣言》

圣埃里亚1888年4月3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科摩市,早年进入当地的民用建筑学校学习。在他刚刚开始进入建筑设计领域的时期,恰逢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蒸蒸日上的发展期。1909年,马里内蒂喊出了一句狂放的口号:“一辆跑车远比萨摩色雷岛的胜利女神来得美丽。”1912年移居米兰以后的圣埃里亚,开始受到未来主义者们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并很快投入到了乌托邦式的、未来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与畅想之中。

1914年8月,圣埃里亚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这是历史上先锋派的首篇文字,它引发了建筑文化的一次变革。1915年,作为社会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圣埃里亚毅然奔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并于次年献身疆场。可以说,圣埃里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纸上建筑师”,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虽然未能有从设计化为真实的建筑流传后世,但他在图纸上留下的绘画和设计作品,却影响了以后一个世纪中不同时代的多位建筑师。直至七十年代著名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和香港汇丰银行大楼,我们都可以从中窥见圣埃里亚建筑设计的影响。

新建筑,新精神

在圣埃里亚看来,新的建筑,不是以圆形柱替换方形柱,也不是以雕花代替绘画,而是要在建筑中完全颠覆旧有的装饰观念。未来主义认为他们处于一个新旧绝对对立的年代,而他们,则是新兴力量的代表,因此他们的建筑不能服从于任何历史延续性规律,它必须是新的,就如当时的精神状态一样。

因此,圣埃里亚在建筑中加入更多机械文明的因素,体现高度工业化和快节奏的城市理念。这和未来主义致力于表现动态,赞美速度,甚至以速度为美的目标有着同样的时代感。圣埃里亚认为,人们不再属于繁复华丽的大教堂和宫殿,而是属于实用忙碌的火车站、工厂、马路和广场,因此他提议建造一种纪念式的、多层次的、没有装饰的城市,从而实现工业化社会中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以及人们的精神在工业化初期摆脱束缚大踏步前进的目标,建筑艺术必须“使人类自由地、无拘无束地与他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也就是说,使物质世界成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圣埃里亚最有影响力的设计草图就是巨大的集成电路般的梯形摩天楼建筑,这一建筑类型成为他对现代技术和建筑唱响的“欢乐颂”。他认为“应该把现代城市改造得象大型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得象大型机器一样”。
发电厂、仓库、剧场、机场、火车站、无线通信、工厂以及高层住宅也都是圣埃里亚作品的主题,他将精力集中于这些现代城市能源和交通所必须的设施上,并像他在宣言中描绘的那样,采用大胆的和大规模的平面、体块,创造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化、机械化的未来建筑。比如圣埃里亚设计的仓库,用巨大有力的墙体和高大的台阶来表现工业化城市对庞大体积感的需求。而现代化建筑的钢铁材料和混凝土结构,在当时改变了欧洲许多城市的景观,也引起了圣埃里亚的兴趣,他的工厂设计突出了雄伟有力的混凝土外壳,而剧场则采用不加修饰的外墙和金属包层。圣埃里亚的设计大量采用直线,摒弃了传统的曲线和装饰,他认为,直线是有生命力的,并且有无限的延伸感,能够表达现代机器金属的严肃性和现代世界的快速发展。这一切都体现出圣埃里亚对理性的、功能化的建筑风格的追求。

建筑中的“工业乌托邦”

如同他短暂而不同凡响的一生,圣埃里亚的建筑设计只留下了250张图纸,并且在当时并未能产生太大的反响,然而在他去世后,他所构想的“未来城市乌托邦”,却一再地引起建筑师们的关注。

1914年圣埃里亚和马里奥·恰托尼(Mario Chiattolle)一起形成了其“新倾向”展览会(Nllove Telldanze)的规划,它在“未来主义”者的首次展览中以“新城市”(Citta Nuova)的图样展出,这一系列未来城市的设计构想,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设计草图中,圣埃里亚主张建立一种包括地下铁路、滑动的人行道和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的“新城市”计划,并用钢铁、玻璃和布料来代替砖、石和木材来取得最理想的光线和空间。

圣埃里亚设想结合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来建设现代城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表现现代精神的活力,这种整体的构想,是建立在当时机器化大生产快速扩张,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是对未来工业化社会中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全面想象。他认为城市不是单个建筑的拼凑,而是围绕城市生活的巨大的、多层的、互相关联的组合体系,人口集中与快速交通应该相辅相成。这种理念使他并不只是停留在对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及地铁、电梯、电线和发电厂等设施的展示上,他所描绘的不仅是建筑和城市的蓝图,而是对未来社会和生活方式的设计和展望。可以说,是描绘了一种工业时代由技术至上观点所产生的“建筑乌托邦”。

著名史学家吉迪(Giedion)指出了圣埃里亚的前瞻性,他在飞机用作商务用途的前40年便设计出了含有机场的庞大的通信中心,而且还在设计中融入了无线电报线路,并且致力于为公寓中
所有的房间安装通风装置和采光露台。虽然这些观念并没有直接影响当时的建筑,甚至在当时看来很不现实,但是他对新建筑结构和新材料(钢、混凝土等)的运用以及电力设计等技术主张都一一为后来人所接受。当代的各大都市的现代化设施以及复杂交通组织都充分地证明了圣埃里亚建筑思想的预见性。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