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王菲| 文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 ARC | 图片提供  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 Struth) 《纽约华尔街》 1978年
 安德里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 《缆车,白云石》 1987年
早在2004年,法国《Connaissance des Arts》杂志“摄影”别刊创刊2号做过一个“贝歇夫妇与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大专题。2008年末,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张贴出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那张被过分拉大的小方格低质量jpg图片做底、白色大字“客观性——杜塞尔多夫摄影”为标题的海报,兴师动众地搬来整个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摄影大人物们的代表性作品,以此来回顾德国摄影近30年来的发展史。“杜塞尔多夫摄影”这个热门话题,使《Connaissance des Arts》杂志创刊2号售空成了收藏品;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门前排起三个月长队并且限制人数入场……谁能想得到,德国的一所美术学院,竟然开创了当代艺术摄影的一个新趋势呢! 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Kunstakademie Dusseldorf) 70年代,越南战争的结束终结了盛行一时的战争纪实摄影,一方面,奥托·施泰纳特(Otto Steinert)执教的埃森学院主张战后摄影的主观性,鼓励摄影师探索在摄影技术与观念上的实验性质,摄影师们开始不遵守“真实记录瞬间”的摄影规则,在画面中注入自身情绪或者强调意外,予以照片附加值,浪漫主义诗意路线开始在德国盛行。另一方面,以贝歇(Becher)夫妇为代表的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却坚持把纪实摄影的冷静、客观性走到底,并在此“客观性”的基础上怀疑摄影的“真实性”。1976至1996年间,他们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教出三代大弟子,这包括目前国际摄影界鼎鼎大名的安德烈亚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托马斯·鲁夫和托马斯·施特鲁斯(Thomas Struth)。 要知道,那时候美国的新纪实摄影以媒体化、表演化为主流;而法国,还仍旧沉溺在“决定性瞬间”里。所以说,德国的艺术摄影实验之路走得甚早,这还要从西格玛·波洛克(Sigmar Polke)和格哈德·李希特(Gerhard Richter)说起。 在贝歇夫妇还没到杜塞尔多夫做老师的时候,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带出了两个学生波洛克和李希特,师徒三人做起实验性质的种种尝试,那是德国当代艺术的萌芽期。现在谁都知道李希特是卖画的,而且连续几年,画都是活着的画家里卖得最贵的。他画的特点是单色、模糊,还有些神秘感,要知道这些画的原图都是照片,有从杂志上剪下来的,有路上随便拍到的,也有从家庭相册里挑选出来的。1967~1971年间,他做过一组有几千张的纪实照片集《Atlas》,这些照片被他自称为他现在作画的资源所在。李希特把摄影看作是一种中性艺术,而非纯粹摄影,这保证了他个人风格的独特性,波洛克的兴趣点则在于对历史再呈现的反省和对艺术概念的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