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 策划 木木 王娅蕾 | 编辑 湛蓝 木木 | 翻译 肖全 | 摄影 6月和9月的威尼斯是个集市。6月秀的是艺术家、策展人、画廊老板、装置、绘画和影像,3个月后摆的是建筑师、开发商、艺术化的(更多是形式化的)方案和草图。这样的集市年年开,年年被骂,已有106个年头;年年被骂,又年年增加参展国名单,已有77个之多;年年增加,又年年引发多少为之削尖脑袋奋不顾身的事件…… 如果您恰巧出现在这两个月的威尼斯,那么您一定会同意水城其实就是个美丽的布景。凌晨钟声刚过,圣马可广场上的侍者们便会抢过你的酒杯,无情地宣告当日演出结束,只留下那拆不走的海水和教堂,提醒惊魂未定又无所事事的游客们:这一切,信则有。因此,我们也许不必讶异这是一个让艺术家、建筑师们变异的温床,不必入戏太深。套用今年的主题,威尼斯双年展,本身即是一个被制造出来的世界。 6月4日,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又如期而至,双年展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策展人,法兰克福美术学院院长,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Birnbaum)推出了“制造世界”的主题(Making Worlds)。根据策展文本,“制造世界”这一主题想要传达的是一种氛围而不是规定,“制造”这一理念涉及的是制作生产过程中的艺术,而非博物馆中的艺术。于是,伯恩鲍姆既邀请来新锐的艺术家,同时也关注那些成名的大师,对他而言,艺术乃是一个无限延续的再次阅读的过程—好的和不好的都会消失。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城市:男人们做了同样一个梦,看见一个女子跑过一座不知名的城,他们在梦里追赶她却都失去她的踪迹。醒过来之后,他们决定建造梦境里的城,在失去女子踪迹的地方安排有异境的空间和墙壁,使她再也不能脱身。其实,丹尼尔·伯恩鲍姆也好,上一届的策展人罗伯特·斯托也好,不过是为这座梦中的城市添了一块砖,增了一片瓦,而城中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女子呢,也许正嬉戏在那些无梦人的生活之中。伯恩鲍姆面对记者时曾说:“我已经,同5000名注册记者,一起做好了准备,这次双年展不会发展出一段爱情故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次报道特别感谢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Birnbaum)、胡昉、高士明、艺术家邱志杰、吴山专、周铁海、刘鼎、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法布里斯·一百河(Fabrice Hyber)、托尼克设计小组(Thonik)、诗人、评论家朱朱、《南方周末》李宏宇、《三联生活周刊》曾炎、摄影师肖全,以及那些出现在相片中的人们……正是他们的文字和不经意的身影,为我们再次“制造”了一个纸面上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