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杂志社 | 策划 木木、王娅蕾 | 编辑
混着,待着,守着,忽悠着,寒暄着,保持一致,坚守混沌,这是一个集体搏位的10年,一切来得太快,又那么的不确定。然而对于青涩刚褪的人们,往事不堪回首,只有向前,再向前。这也是一个蒸汽式的10年,人们都沉醉于自上而下地欣赏,却从不屑看清雾气下那些隐匿着的未知数。 90年代的艺术家生活在与前辈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商业化以及与之伴随的消费主义成为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艺术方面,政治波普首先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策展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国内商业大佬们开始有了收藏的概念;顶尖拍卖行里傅抱石、八大的价格开始被当代艺术的四大天王刷新;互联网在给世界带来震撼变化的同时,也为艺术打开了新的可能性……“后”,是90年代中国艺术界大量使用的一个字,然而,当“后现代”这个词进入中国时,我们正处于对“现代”还不求甚解的年代。90年代到底“后”了什么,它的“前”又是什么,“后”的价值在哪里,则成了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艺术世界》是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媒体中的一员,那些曾经与它相伴的同行战友转行的转行,消失的消失。唏嘘、庆幸、责任,让我们在十年后的今天邀请了亲历90年代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评论家,考镜源流,辨析深义,共同回望一本杂志的“少年史”,重读那一时代的艺术进程。 有些人也许会感叹,十年前,他们混在90年代,十年后,他们的队伍里又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我们。一切正应了崔健所唱的:我们又走在老路上,我们又回到老地方。记忆不仅是工具,它本身也是一个舞台。就如普鲁斯特所说:记忆总是等待一个偶然的机会,到那时,一切都纷至沓来、栩栩如生。从这个意义上,不妨说“90年代”并未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