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09年7月 232 期
null
毛向辉专栏:分创意 | 艺术家面对社会性网络

毛向辉 | 文


人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句话是针对艺术作品,但是同时也美化了艺术家。所以创造出一种俗套的偏见(Stereotype),那就是:艺术家不食人间烟火,或完全自成一体。也许艺术家孤芳自赏是存在的,但是艺术家脱离不了真实世界,他们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被神话或者妖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这和其他领域例如政治人物的脸谱化是一样的。

在真实世界中,却已经恍然不再是二十世纪的单向广播媒体时代所塑造的星光闪耀却遥不可及的时代。即使是艺术家本身,无论是否仍然在斗室中苦行的,或者俨然已经成为享誉的明星,都不可避免被拉到一个正在扁平化的世界平面上。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六度间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这不是凭空的想象,也并不是二十一世纪才有的新鲜概念。当然如果你刚刚听到,按照网络上的用语,也就是太火星了。

早在1920年代,匈牙利作家佛里格斯(Frigyes Karinthy)在其作品“链条”(Chain)中提出了很多创见,包括他所阐述的人类社会正在“收缩”,也就是虽然个体之间的物理位置仍然遥远,但是透过日益加密的社会网络让人们会感觉世界之小。就此,“小世界”(Small World) 理论才开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当然最后锁定于斯坦利(Stanley Milgram)身上,透过他的连锁信实验让六度间隔成为了一项科学理论。

于是如今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有很多“弱链接”(Weak Links),把人们从简单的生活关系延伸到一个相互真实关联的世界,你和奥巴马之间的间隔人数不超过六个人。在电话网络时代,这些弱链接尚不清晰,因为人们的电话地址簿仍然是最熟悉的人的一度关联。互联网的出现时使这些弱链接开始变成永久性的链接,可以追溯和延伸。而延伸的过程,不是细胞分裂的过程,倒更像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巴基球结构,每个基本单位是三点和三条边的结构,我称之为三元组(Triad) 。联想到社会关系,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不断地两个人引发关联第三个人的延伸过程(读者你一定可以有机会透过某个点和我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如泡沫一般涌出,如同当下在纽约Amory On Park展出的巴西艺术家欧内斯特·奈托(Ernesto Neto)的anthropodino (也是去年惠特尼双年展的场所之一),让你在朦胧中看到了这个世界上任何人之间的可能连通路径。而路径就是机会,在商业上尤其重要,在艺术上也是如此,因为路径就是创造力啊。

当然这种可能性需要很多新技术来实现,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不算很新的技术,但是却在眼下经历着真实世界的疯狂测试。从风靡全球的几代社会性网络Friendster、 MySpace、 Linkedin、Facebook 到最近虽然还在小众,但是更加有穿透力的推特(Twitter),无不在尝试把人们之间的弱链接加以有形化,并用很多震撼的案例来让人们难以逃脱这个新结构的铺张覆盖。所以我在纽约的犹太人朋友家庭的聚会上,听到八十几岁的爷爷奶奶谈论Facebook 的时候,我略微有点惊讶但是很快理解这就是佛格利斯小世界的本质:没有人会被排除在外。我也在好莱坞的酒会上,了解那些大明星们谈论是否用iPhone 来更新自己的Blog或者Twitter。

那么更多艺术家们在哪里呢?我们当然可以从Linkedin, Facebook 中发现他们的身影,也更不难从Twitter中看到歌星、乐队或者时装设计师的固定个人广播台。基于专业性,也许艺术家们会去选择 MyArtInfo.com 或者 MyArtSpace.com 这样的垂直型社会性网络,这样他们至少可以很容易找到同类。中国的艺术家们也许还不够主动,但是害羞并不能解决问题,语言也未必是障碍。时至今日,是应当抛弃那种简单的论坛或者个人网页,善用小世界的潜力的时候了。
 
我更推荐一步到位,也就是加入那些全球性的社会性网络,国界是二十一世纪最不值钱的边界。不用说,你在Facebook上已经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同类人物(在Facebook上还有一个群组叫做百万艺术家),在Twitter上注册一个账户也不费吹灰之力(或许你还想立刻去连接马友友或者奥普拉·温弗里)。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是帮助你连接整个世界的机会,也取决于你的经营。你需要善用分享主义{Sharism),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及时呈现出来,这样就让不同类型的人有机会形成三元组,也会让创造力和新机会层出不穷。在这些网络上,艺术家不必局限于和艺术家交往,与艺术关联的科技、文化、政治都需要穿透才能够相互作用,才能有更多的灵感。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前总统艾尔·戈尔在对我谈起《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的创作过程,他非常感谢那些设计师、导演以及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的弱链接合作者或传播者。如果在中国,有艺术家能够把伟大的墙作为艺术源泉,也未必不是商业的大喷泉。

如果硬要推荐中文的社会性网络站点,我倒是不建议去那些大众流行的开心网,也许试试看美空(Moko.cc)这样的中文站点更适合起步。虽然我不喜欢美空网站上宣称的“这就是精英的平台”,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公众心态。 你可以在注册之后,选择你的身份作为档案的基本信息(例如电影电视、摄影、设计、模特、绘画、舞蹈……),然后用尽量大幅的图片来作为你的封面来秀你自己的作品和个性。 你可以邀请别人加入,或者与你熟知的人进行关联。在这样的网站上打一个“桩”,可以获得很多机会来拓展你的边界,或者说没有损失。

不必讳言,其实我并不喜欢美空这样的网络,因为还是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或者缩窄的路径。我最喜欢美空的一小点,是我在档案里面的一个身份选择—厨师。我多么梦想能够成为一个厨师啊。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