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 2011年12月259 期

一些有趣、夹生的图片构成了我们 2011 年最后一期杂志。每当我们为艺术下一个定论,都是在制造一个新的 Kitsch——它反对张力,依赖学院、崇尚二手经验。无论这个跟随米兰·昆德拉进入中国的德语词汇曾被翻译成哪些版本,曾经引起多少学术小圈子的热议,至少德国歌德学院主席就着发音把它理解成“客气”两字时,我们都笑了!

再也不要回来!即便是人生第一次远行,草间弥生(Yayoi Kusama)也没得到母亲的祝福。在家门外的河滩边,她放火烧了在京都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创作的上千幅作品,抛下一切未来的负累,飞往纽约。

上世纪 50 年代,日本前卫艺术沉浸在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黑色挑衅中,和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一样,草间弥生是艺术家,也是病人。10 岁时她便感知到了幻觉,并一度成为她创作的源头。好在一场精神疾病让那些浅层的遐想、强迫和恐惧并发,如瘟疫般统治全身,伸向视觉的背后,一步步迈向狂欢。

那些男性艺术家们只是在简单地模仿我的疾病。草间弥生说。安迪·沃霍(Andy Warhol)、卢卡斯·萨马拉斯(Lucas Samaras)、克拉斯·奥尔登堡(Claes Oldenburg),甚至她十多年的情人约瑟夫·考奈尔(Joseph Cornell)都在指涉范畴之中。的确,他们的重复来自观念和阐释,而草间弥生的则来自无法遏制的焦灼和自救。 

比草间弥生大 6 岁的美国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在一篇中学作文——《关于柏拉图》中写道:这就是我喜欢的:每件事物的差异性、独特性以及生命的重要性……我看到了那些神奇的物质,那些平凡事物中的灵光。在自杀前一年,阿勃丝拍摄了一组癫狂者巡游的照片(《无题》,1970-1971)。让我惊讶的并非产生那些一样动作和笑容的动力,而是摄影师捕捉到的一种中心出游的非戏剧状态。那块被灵光笼罩的中空地带,让我们因人类而发笑。

玛格南(Magnum Photos)签约摄影师马丁·帕尔(Martin Parr)是个不折不扣的恋物狂,无论老明信片还是带有人物肖像的日常物品收藏都令人叹为观止,某种程度也解释了为何上流社会的奢靡通过他的镜头,能被如此生动地转化成胃的反应吧。与之形成对应的是艺术家周铁海,他的《甜品》系列把味觉做成了一场场政治礼仪。

一种可怕的美正在诞生。叶芝在《复活节》(Easter1916William Butler Yeats)中的诗句被今年的法国里昂双年展借用为主题。这种美从殉难者腐烂的身躯中发酵,在困惑和矛盾中绽放。它的可怕埋藏于观者的心理定势。

一些有趣、夹生的图片构成了我们 2011 年最后一期杂志。每当我们为艺术下一个定论,都是在制造一个新的 Kitsch——它反对张力,依赖学院、崇尚二手经验。无论这个跟随米兰·昆德拉进入中国的德语词汇曾被翻译成哪些版本,曾经引起多少学术小圈子的热议,至少德国歌德学院主席就着发音把它理解成客气两字时,我们都笑了!

好了,还是请大家先回到 2011 年的 3 月吧,我们的将从日本女摄影师蜷川实花(Mika Ninagawa)的春天开始。她的摄影关乎密度(所以请不要被它的绚烂迷惑),是一种把整个脑袋塞入河豚鱼体内的观察方法。让我们开始在空气中潜泳吧。

—— 龚彦,《艺术世界》主编

Gong YanEditor-in-Chief of Art World Magazine

» 返回文章列表
我来说些什么
  昵称*
  邮件*
  主页
  验证码*

首页 | 关于我们 | 读图 | 订阅 | 广告及活动合作 | 活动 | 零食 | 联系我们

This site uses J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