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
翻译:秦屹、龚彦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定价:98元
此书出版于“可实现的乌托邦-尤纳·弗莱德曼展”期间,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尤纳的理论专著,由零时艺术中心策划,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 公元前57年,古罗马第一雄辩家西赛罗从流放地回到家乡,发现他的宅第已被对手Publius Clodius拆毁,在原址建造了神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西赛罗发表了一篇雄辩演说“Pro Domo Sua” (为家园辩护),最终说服了长老院,拆除神庙,重建了他的家园。 “归还”他人的家园,真正使得使用者成为其主人,使得建筑尽可能的自主建造,这也正是Yona Friedman作为一个建筑师,一个城市与人类的思考者,用其毕生事业来努力实现的人生理想。这本《为家园辩护——尤纳•弗莱德曼》正是他在众多领域所做的众多成绩中随意选取的片段。从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研究的文章和图像中,不难看出Yona Friedman对人类社会所赖以栖居的家园的热爱与观照,他从独特的建筑视角出发,用那些简明的象形语汇、草图模型等独创工具,为我们建构出一个更加理想,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同时得以让使用者重新成为家园的主人。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借用西塞罗的演说“Pro Domo”作为本书书名的良苦意愿。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Yona Friedman提出的“移动建筑”(Mobile Architecture)的设想就引起了建筑界的广泛争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不断涉猎不同的领域,从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物理学、心理学等诸多视野审视建筑的本质,并且对使用者的空间权益等问题提出可行性探讨。他“由居住者决定住宅与城市规划”的理念以及由此具象化生成的“空中城市”、“桥镇”等计划,给当时的城市规划带来不小的震动,开启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新思路,更对今日的城市形成影响深远。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英国“建筑电讯” (Archigram)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都受其影响。 Yona Friedman现定居在法国巴黎,虽然已有83岁的高龄,但是依然充满着令人惊异的各种奇思妙想。随着老人阅历的积淀,除却那些早期那些极端民主化理念的延续,这本《Pro Domo》中更散发出睿智豁达意味深长的哲理光芒,久而弥笃。 诚然,如他本人所言,这本《Pro Domo(为家园辩护——尤纳弗莱得曼)》并不算是一本建筑理论的“专著”,书中编集了他一生中不同时期的“零散思想片段”,甚至没有选用他那些已经被广为流传的经典文章。同时因为 Yona是凭感性判断来任意摘选的,这些不同时期写就与发表的文章与图像似乎联系不大。初读此书,众多陌生且鲜活的理论概念在脑海中不断跳跃涌动,从二战废墟到天空城市,从莫斯堡空间到大跨度结构,从粒子时空到第四产业,从蛋白质链到洲际城市等等,不得不让人在惊叹其思维空间之广博,并赞佩其理念的超前。而当这些概念及其解释逐渐清晰,彼此拼合,便显现出一幅迥异于现世的人类生活世界的美好图景。 本书开始的“自述”部分使我们初步了解Yona建筑理念的发展历程;随后的“自我访谈”则更深入的阐述了“移动城市”、“空中城市”、“不确定性”等核心理念的架构与肇源;沿用这些理念,“城市”部分阐述其可变城市理论、“洲际城市”等概念,并描绘出未来城市的迷人景象;“普遍理论”则是从动物的视角出发,描述出另一种对于世界的诠释,那是哲与诗;“举措”部分则说明一种体现“自助建造”的辅助工具Flatwriter;在剖析今日建筑师至上的社会经济体制过程中,他用简单的图像语汇向我们讲解了国际社会经济运作过程,并指出“第四产业”的隐性能量,从而在“生存”章节里验证了自主建造的可能性;近些年来,Yona则致力于研发展示各种“不规则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将自主性建造形象化为各种不确定的即兴的空间结构形态类型;沿用其“可变建筑”以及“空中城市”理念,最后的“方案”部分是他在各个时期在各个地区所做的概念性设计方案。 当我们终日沉迷于图纸上的空间形态,执着于建筑定势的巩固,或顶礼膜拜,或热衷效仿,或逆来顺受时,Yona也许正在牵着他的爱犬,散步于巴黎的某条小巷中,而在他眼里,100年后的城市风貌已然清晰。这位建筑师,奇迹般的超然于当代建筑主流思潮的喧嚣之外,用一种简单的智慧,提醒着我们切莫执着于建筑的 “意义”而放弃了建筑的“自由”,提醒着我们:基本框架建造+自主生活调整=生活世界(海德格尔所言的人类存在原点)。 如他所言,建筑,其实更应该像每个人的“拿手好菜”,建筑,其实更应该是亲自动手的试错过程。“试错意味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意味着清规戒律越少越好,越不精确越好。事实上,这也就是“诗”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