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Leo Smith diverse? 
乔樵 | 文
我们知道Leo Smith毫无疑问是从AACM(the Associa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Creative Music)开始的。AACM,当年的自由音乐的摇篮,如今早已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在当时为自由爵士乐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爵士乐的教育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始人Muhal Richard Abrams(出生于1930年)仍然健在,他09年在Moers Festival上的演出令我依然欣喜,几位早年的成员,像Anthony Braxton、Leo Smith、Roscoe Mitchell、Joseph Jarman虽都年逾古稀,却也仍旧出现在舞台上,不时又有新的作品发布,实在难能可贵,也不由使我们感叹他们的艺术生命力。
Leo Smith是一位光彩夺目的小号演奏家和作曲家。自他1967年加入AACM以来他已经在先锋爵士乐和即兴音乐舞台活跃了四十多年。他参与和创建的音乐项目数不胜数,像在六十年代末的the Creative Construction Company、与 Leroy Jenkins和Anthony Braxton一起的三重奏,在70年代自己创立的唱片厂牌Kabell、与Peter Kowald和Güther Baby Sommer一起的三重奏,之后在加里福尼亚艺术学院担任教授,他不仅精通不同音乐文化下的音乐,并且自己发明了一套记录乐谱的系统名为“Ankhrasmation”。在70年代,他在魏斯理大学学习民族音乐学,这段经历对Leo Smith的影响很大,使得他的音乐中融汇了不同文化特征的音乐。可以说有些时候Leo Smith的音乐有那么一些偏向世界音乐,但是他的音乐并非简单挪用一些其它民族的旋律、和弦,而是从乐器找到更多与自身及它们根源文化间的关系,哪怕他使用一些民族乐器。
Leo Smith几十年的音乐并非一成不变,早年是以R&B为背景的先锋爵士乐,之后是融入了世界音乐的创造性音乐,同时与不同音乐家之间的即兴合作,到晚年变得嘹亮、电子。这样的变化是有趣的。列出几张对我个人而言印象深刻的唱片:1972年的Creative Music(Kabell)、1976年的Song of Humanity(Kabell)、1978年的Divine Love(ECM)、1983年的Procession of the Great Ancestry(Nessa)、1985年的If You Want the Kernels,You Have to Break the Shells(FMP)、2005年的Snakish(Leo)、2007年的Wisdom in Time(Intakt)。
1998年他和吉他手Henry Kaiser出版了Yo,Miles!,这是向七十年代的Miles Davis致敬的唱片,也拉开了Leo Smith近十多年嘹亮的时期。就像所有的在Miles Davis之后到来的爵士乐号手都无法绕开Miles Davis那样,Leo Smith选择电子时期的Miles Davis还是让我有些疑惑不解的,我一直以为创造性音乐家是和Miles Davis势不两立的。虽然Davis八十年代的音乐变得单薄无味,但是他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光彩夺目的,并且把Davis推向了一个高峰。不过在今天演绎他七十年代的带着Funk、摇滚风格的爵士,似乎是没有多大的新鲜感了。Davis当年是时髦的,到今天变成了Cult的了。也许他有他的想法,大家可以去听一下:www.cuneiformrecords.com/bandshtml/smith.html
今年的那张Ten Freedom Summers是非常好听的一张唱片,带者Leo Smith对儿时在密西西比渡过的时光的回忆,在作曲的框架上又回到了Leo Smith惯有的那种节奏和气息上了,很是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