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sound become la mode? 吴水成 | 文
近几年声音作为材料和艺术的工作方式不断被关注,并且得到肯定。2010年在当代艺术极具影响力的特纳奖(Turner Prize)将最高奖项颁给了SusanPhilipsz。她的作品是特纳奖历史上的第一件纯粹的声音作品。在获奖后的展览上,泰特美术馆第一次支起了音箱,将作品通过播放的形式“展出”了。我相信,她获奖产生的惊讶不亚于1999年Ars Electronia将最高奖颁给了AlphexTwin 。特纳奖指向了世界艺术潮流的动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声音作为艺术形式正在受到新的关注。
从今年3月到明年1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的艺术与媒体技术中心(ZKM)有一个大型的关于声音艺术的展览,名为《声音作为艺术的媒介》。在这个展览中呈现了从未来派经过激浪派一直到当下的声音艺术的发展脉络。展览展出了包括90为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了30件去年委约的作品,除此之外还展示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美术馆如此系统地,清晰地把声音艺术的脉络梳理出来。这个重要的展览将使得声音艺术被提到一个正视的位置上来。
国内的一些嗅觉灵敏的评论家与策展人自然关注到世界艺术的动态。在今年和声音艺术相关的活动和展览必定是受到关注的。自《艺术世界》杂志社3月推出了“声音”专题后,其它的艺术媒体也呼之欲出。年初的声音艺术展览《共振峰》拉开关于声音艺术的讨论;菲尔•明顿的到来彻底颠覆了国人的听觉经验;“闹上海”作为独立噪音组织7周年了,等等事件证明似乎我们跟上了世界的步伐。种种的努力和蓄谋已久的计划终于开始显现出它的丰韵和端倪。
所有的这一切当然是令人欣喜的。特别是6月23日在多伦美术馆发生的一个下午的独立音乐事件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多伦美术馆另眼相看。法国驻沪领事馆文化处发起的“夏至音乐日”在今年是第3个年头了。开放式的文化构想是这个音乐日的基础,当然由于音乐文化的背景不同,在中国发生的音乐日并没有显现出在音乐上的多样性。多伦美术馆的这次关于独立音乐的纪录片放映,讨论和演出继承了美术馆体系的学术态度和开放性,所以尽管在组织安排上并非完美,但肯定是这次夏至音乐日中对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最有影响和推动力的一个活动。当日的现场十分热闹,不仅聚集了上海所有从事实验音乐的艺术家、声音爱好者、院校学生,还有包括普通的周边的居民等不明情况的听众。种种巧合使得音乐直接和感性地与听者相遇,并且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这类声音的听者不少坚持到了最后,这说明他们自己找到了一个路径去接受这种声音,相比通常的当代艺术展览是无法做到的,或者说很难单纯地用感性来达到。
多伦美术馆曾是位于国内先锋的当代艺术馆,可是它也许久没有如此火爆了。从上个月多伦极力推动和促成这一独立音乐事件来看,我们也许嗅到了多伦美术馆力在摆脱沉寂,推陈出新的态度。但是,多伦美术馆现有的空间对声音现场提出了很高的技术要求。并且作为国内的美术馆,关注与推动声音艺术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完成,比如对于国外资料的整理和对国内生态的文献性收集,另外还有一些需要长期延续的工作,比如讲座、工作坊、电影资料放映、现场活动,等等。所以,像多伦这样的美术馆机构如何开展长期有效和有价值的工作,而并非是基于一股风潮的一时响应,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